书接上回,末空尼姑看着洛红蕖,开口解释道:“看来小姐还不知道这里面的详细情况,我来跟你说说缘由吧。我本姓祁,我丈夫叫乔琴,他对考取功名没兴趣,之前一直在骆家给骆公子当教书先生。后来骆老爷要和九王爷家结亲,就跟我丈夫商量,把我推荐到九王爷府,给大郡主当老师。结果我去了还不到一年,大郡主就去世了。我本来想回骆家,可九王爷的王妃一再挽留,我没办法,只好继续留在王府。
那个时候,王妃又怀孕了,九王爷就跟骆老爷约定‘指腹为婚’——要是王妃生的是郡主,就让这郡主嫁给骆公子,接着两家之前的姻缘。可没想到刚定好这门亲,骆老爷就带着骆公子,和徐老爷一起带兵举事,最后遭遇不测;我丈夫当时也跟着军队去了,现在是死是活都没消息。
转过年,王妃就生下了二郡主。我想着这二郡主将来是骆公子的妻子,就格外用心的照顾她,还教她读书,盼着哪天我丈夫和骆公子能回来,好让他们一家团聚。可没成想,九王爷因为皇上被贬到房州,一直没法复位,心里不服气,就联合河北都督姚禹,带了一支大军去接皇上回来。偏偏运气不好,这一去也遭遇了灾祸,九王爷当场就遇害了。
之后我就和王府的太监瞿权,带着二郡主还有小王爷宋素,偷偷逃走了。可逃到半路,就遇到大批兵马来回冲击,我和瞿权、小王爷被隔开了,到现在都不知道他们俩去了哪儿。我吃了无数苦,好不容易才带着二郡主逃到这座尼姑庵。幸好庵主人好,问清楚我们的来历后,就留下我们在这儿带发修行——也就是不用剃光头,还留着头发当尼姑。后来庵主去世了,我就临时当了庵里的住持,到现在已经七年了。我至今还留着头发,就是最好的证明。二郡主今年十五岁,每天就靠读诗书、念佛经打发时间,从来不出庵门,所以外面的人都不知道这儿有这么个郡主。”
洛红蕖听完,就在心里琢磨:“指腹为婚这事儿,我娘以前跟我说过;乔琴夫妇分别在骆家、王府教书,也是真有这事。现在听这尼姑说的,跟我知道的一点不差,看来我嫂嫂(也就是和骆公子定亲的二郡主)真的在这庵里!”于是她对着末空说:“师傅既然是祁氏师母(因为乔琴是骆公子的老师,洛红蕖是骆公子的妹妹,所以叫祁氏‘师母’),我也不敢再隐瞒了。刚才是因为不认识您,所以才支支吾吾的,还请您别怪罪!我嫂嫂现在在哪儿?麻烦您带我去见见她吧!”
末空说:“我这就去把她领出来。”说完就走进庵里,把二郡主宋良箴带了出来。大家一看宋良箴,都觉得她长着一副贵气的模样,眉眼舒展、举止大方,跟普通人不一样。众人见后,赶紧起身行礼,请她坐下。末空就把刚才跟洛红蕖说的事儿,又跟宋良箴讲了一遍。
洛红蕖见到嫂嫂,一想起自己的哥哥(骆公子),就忍不住掉眼泪:“原来嫂嫂您在这儿啊!要不是今天来上香,我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没想到您家也因为去接皇上,全家离散了,咱们真是‘亲戚都遭了同样的难’,想想真让人难过!”宋良箴听了,眼泪就像下雨一样往下掉,想说什么又没立刻说,只好红着眼圈、带着羞愧的神情问道:“我听说公公、婆婆(骆公子的父母)都逃到海外去了,他们最近身体还好吗?姐姐您又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洛红蕖哽咽着说:“祖父和母亲都已经去世了。我多亏了唐伯伯(唐闺臣的父亲)帮忙,才能回到故乡……”她正想接着说当年逃到海外的经历,一旁的史氏就打断了她,并说:“在这儿说话不方便,郡主既然是咱们的至亲,不如请她回咱们家里,再慢慢细说。”
宋良箴听后连忙推辞说:“我已经在这儿出家好几年了,算是出家人,怎么能随便离开尼姑庵呢?还请伯母体谅。”唐闺臣劝道:“话是这么说,但咱们两家离得近,现在过去聊会儿,就算晚上再回庵里,也不麻烦呀。”宋良箴还想拒绝,可唐闺臣她们一群姐妹不由分说,簇拥着她就出了庵门,跟末空道别后,就一起去了唐府。
到了唐府,宋良箴跟唐府的林氏、缁氏等人见过面后。洛红蕖和宋良箴这对姑嫂,就各自说起这些年受的苦,一边说一边叹气,心里满是感慨。到了晚上,林氏一再挽留宋良箴住下,还劝她一起去参加女子科举考试,顺便慢慢打听骆公子的下落。宋良箴一开始坚决不同意,可姐妹们早就让人把她的行李从庵里搬过来了,她实在没办法,只好勉强留下。唐闺臣还帮她在县里提交了考试的报名表。从这以后,一群姐妹就都聚在了一起。
后来每到除夕,若花就会和红红等姐妹一起,煮热水洗澡;就连良氏、缁氏也跟着一起煮水洗澡。唐闺臣又想起之前在海外时,心里惦记的“泣红亭”的事儿,就托末空在庵附近的魁星祠里,塑了一尊女神像,也算完成了自己在海外时的心愿。
终于到了县考的日子,缁氏也想跟着唐闺臣等十一个姐妹一起去考试。幸好之前太后下的诏书上说,女子考试时可以带一两个女亲属陪着进出,所以只要有女眷跟着一起去考场,看守的人也不会仔细检查。于是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