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若花走进亭子,就在石凳上面坐了下来,问小山:“阿妹还记得吗?我们刚才看见外面景色特别好,要不要出去看看?”小山说:“姐姐来得正好,我有件难事正想请教你。”接着她就把图章上的内容念了一遍,又说:“姐姐你看,这个图章难道不是让我把上面的内容传下去吗?可上面字太多,硬记很难,就连那些人名也不好记。而且现在又没有笔和砚台,这可怎么办啊?”若花说:“阿妹要是需要笔砚,刚才我因为看山景想题诗,正好带了不错的‘笔砚’。”说完就到外面拿了几片芭蕉叶进来,还说:“阿妹不如就用这个暂时抄下来?等回到船上,再用纸笔抄清楚,这不挺好吗?”小山说:“芭蕉叶虽然不错,但我从没在这上面写过字,不知道能不能用顺手。”随后她就走到亭外,用剑削了几枝竹签进来,把芭蕉叶放在小桌上,拿着竹签写了几个字,笔画很清楚,一点也不费劲。她不由得特别高兴。
正要抄写的时候,小山对若花说:“刚才没进这亭子时,远远望见对面都是琼台玉洞、金殿瑶池,就像天堂一样。这么美的仙境,我想父亲一定就在里面。现在既然到了能寻找他踪迹的地方,就应该往前追,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况且这碑记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抄完的,不如先把父亲找到,之后再慢慢抄也不晚。”若花说:“阿妹说的虽然有道理,但怕找了半天却见不到人,也是白费劲。我们还是先到前面去,再想办法吧。”说罢,两人就背着包袱走出亭子,走了好一会儿,那些台殿渐渐离得近了。正在高兴的时候,忽然听到水声像打雷一样。她们赶紧加快脚步,翻过山坡,迎面出现一个深潭,这深潭是各处瀑布的水汇集而成的,大概有几十丈宽,把去路完全挡住了。小山看完,急得在心里暗暗叫苦。随即,她就和若花登上高峰,仔细眺望。没想到这道深潭是中间冒出的水流,竟然把这座山从中间分成了两半,连一条小路都没有。两人走来走去,也没发现什么好办法过去。若花说:“今天那个樵夫,一下子就不见了,明显是仙人来指点我们。我想姑父既然托仙人寄信,那仙人又说你们常常聚在一起,肯定不一般!信里既然催阿妹赶紧去考试,还说以后能见面,想来其中自然有道理。现在不如先把碑记抄了,早点回去。这样不仅能去参加考试,姑母收到这信,见到阿妹,也能放心,免得她天天盼着。我是这么想的,阿妹觉得怎么样?”小山听了,虽然觉得有道理,但思念父亲的心情,一时之间怎么能放下呢?正在犹豫的时候,看见路边的石壁上有很多大字。走上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义关至性岂能忘?踏遍天涯枉断肠;聚首还须回首忆,蓬莱顶上是家乡。”诗后面写着“某年月日岭南唐以亭即事偶题”。小山看到最后两句,突然定神,好像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可等到仔细回想,又觉得有点像又有点不像。只能呆呆地点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若花说:“阿妹别发呆了!你看诗后面写的日期,正好就是今天!诗里的意思,我虽然不懂,但从‘即事’这两个字来看,难道不是知道你寻亲到了这里吗?那句‘踏遍天涯枉断肠’,难道不是说你走遍天涯也是白费心思吗?而且前几天阿妹你说去年写的思亲诗,我还记得第六句是‘蓬莱缥缈客星孤’;现在姑父正好回了你一句‘蓬莱顶上是家乡’。那时候你不过是因为‘蓬莱’两个字都是草的名字,和松菊相对,觉得别致;哪想到今天竟然成了预言。可见这事早就有征兆了。而且刚才从这里走过,石壁上根本没这些字;转眼之间,就有诗句题在上面,如果不是神仙做的,怎么会这样?现在我们只好暂且听长辈的话,先回岭南,等过些日子,说不定姑父就会来度化我们成仙呢?”说完,就拉着小山的手,往泣红亭走去。两人一路上吃了些松籽柏子,又摘了不少芭蕉叶,削了几枝竹剑。回到亭里,放下包袱,稍微休息了一下。
若花问:“这石碑上一共有多少字?”小山说:“大概两千字。赶紧抄的话,明天能抄完。”
若花说:“既然这样,阿妹只管写,不用分心管我。好在这地方到处都是美景,就算多待十天,也逛不厌。”说完就自己去游玩了。小山写了一天,到晚上就和若花在亭里休息。第二天正要抄写,只见碑记上的姓名下面,忽然又出现了很多事迹,自己名字下面写着:“只因一局之误,致遭七情之磨。”若花名字下面写着:“虽屈花王之选,终期藩服之荣。”其他像兰音、婉如这些人,也都写着各自的事迹。小山看完,心里不禁琢磨:“我又不会下棋,这一局的失误,是从哪来的?”于是把碑记上出现事迹的事告诉了若花。若花说:“既然有这么稀奇的事,自然应该一起抄下来才对。我还是出去游玩,好让阿妹安心写。”说完就走了。小山写了好一阵子,就出来走动走动。若花正在四处观赏,忽然看见小山出来,心里不禁想:“碑上的天机本来就不能泄露;她抄的字不知道是不是古篆?趁她在外面,不如进去看看?”于是走到石桌前一看,芭蕉叶上也是像蝌蚪一样的文字。于是就赶紧退了出来。这时只见小山从瀑布前走过来。若花说:“原来阿妹去看瀑布了,可真是‘忙里偷闲’啊。”小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