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儒林外史大白话> 第十五回 喜相逢师生谈故旧 巧遇合宾主结新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五回 喜相逢师生谈故旧 巧遇合宾主结新亲(2 / 3)

些。这几年,唐家宗室被武后杀得差不多了。皇上虽然没复位的消息,但好在远在房州,还没被牵连。学生今年春天侥幸考中功名,可因为当年跟徐敬业、骆宾王他们结过盟,被人参奏说‘乱交坏人’,又被降成了秀才。我志向没实现,实在惭愧在红尘中混日子,加上做了个怪梦,想求来世的缘分,所以就来海外游历。没想到老师处境这么难!想起当年的光景,怎能不伤感!近来师母还好吗?师弟、师妹多年没见,想必已经长大了?求老师带学生见见他们。”

尹元叹气说:“你师母早就去世了。儿子叫尹玉,今年十二;女儿叫红萸,今年十三。你既然想见,好在多、林二位都是你的亲戚,不是外人。”说着就大声喊:“红萸、尹玉,你们都过来见见世兄。”

只听外面有人答应,姐弟俩很快就进来了。大家赶紧站起来,尹元领着两人行了礼。唐敖看那尹玉,文质彬彬的,长得很清秀;尹红萸眼像秋水,嘴唇像涂了红膏,体态端庄,十分漂亮。

姐弟俩身上衣服虽然破旧,但举止很文雅。两人行礼后便退了出去,大家重新坐下。唐敖说:“学生当年见师妹、师弟时,他们都还小;现在都长得端庄有福相,老师您将来一定有后福。”尹元说:“我都六十岁了,如今在海外当渔人,还说什么后福!好在他们肯用心读书,这让我稍微有点安慰。”

唐敖说:“近些年奸臣上奏说当年和徐敬业、骆宾王同谋的人,武后也常派人查,但因为事隔多年,没找到实在的劣迹,大多也就不管了。老师的事,大概早就过去了。依我看,老师年纪大了,在这儿举目无亲,长期住下去终究不是办法,不如赶紧回故乡。不光师弟年轻可以参加科举,就是姐弟俩的婚事,故乡亲友也容易帮忙张罗。”

尹元说:“我也考虑过,但现在衣食都还发愁,哪有财力考虑几万里的路费。而且被害的事,虽说可能过去了,可到底吉凶难料,哪敢冒冒失失往火坑里钻。”

唐敖说:“老师谨慎是对的。但长期在这儿和渔人打交道,所谓‘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何况师妹、师弟还年轻。以老师的家教,固然不在乎‘择邻而居’,可海外这么大,哪不能住呢?像君子国、大人国这些地方,民风淳厚、讲究礼义,何必一定在这儿呢?”

尹元叹气说:“我哪愿意待在这种差地方?左想右想,除了这儿没别的活路。如今幸亏遇见你,真是太高兴了。要是你能帮我找个好地方,让我脱离这火坑,不用再挨饿受冻,我也不会甘心当渔人啊。可你也在旅途中,现在说这些恐怕没用,只希望你记在心上。将来你回来,路过这儿,还望上来看看。要是我有什么意外,你念在师生情分,就照顾这两个孩子回故乡,不让他们在海外漂泊,就是你的大恩大德了。”

唐敖听后,想了好一会儿,忽然想起廉家找西席(老师)的事,就说:“现在倒有个安身的地方,不过是当家庭老师,老师您愿意吗?”尹元问:“离这儿多远?是什么地方?”

唐敖把救廉锦枫的事讲了,又说:“她家现在特别想让儿女读书,可没钱请老师,所以一直耽误着。她家有三间空房,去年有老师在那儿教书,就用房租当学费;今年那老师去了别的地方,廉家还没请到人。不如我写封信过去,老师您去她家教书,再招几个小孩,加上师妹做点针线活,大概够糊口了。怕还有不够的地方,我再准备一百两银子,您带上备用。以后我要是回来,肯定会去水仙村,到时候再商量一起回故乡,这不是一举两得嘛。”

尹元听了特别高兴,忙说:“要是能这样,我从渔人一下子成了家庭老师,不光不用再受风霜劳苦,孩子们也能专心读书,将来回乡也方便,还能得到你的资助,不用挨饿受冻。这样成全我们,就是在师生里也少见啊!只恨我已经老了,只能来世再报答你了!”

唐敖说:“老师您这话太客气了!学生可担当不起。刚才我突然想起廉锦枫入海尽孝的事,从古到今都少见。再加上她相貌端正,提笔就能写文章,真是才、德、貌三样都好。我本来想聘她做儿媳妇,刚才看他们姐弟和师妹、师弟比起来,不光年纪相貌相当,门第也相配,真是两对绝好的姻缘。我想做个媒人,促成这桩好事。这样老师在那儿,彼此也能有个照应,我也能放心。老师您觉得怎么样?”

尹元说:“这么好的孝女和佳儿,要是能一个做我儿媳妇,一个做我女婿,我还有啥说的!可我现在处境这样,人家怎么会愿意呢?只怕辜负了你这番好意。”

唐敖说:“老师您带着我的信去,这事肯定能成。就是事成之后,师妹、师弟成了我的晚辈亲家,我未免显得辈分高了,这在情理上不太顺。”尹元说:“这有啥关系。只是为啥你写封信去,这事就一定能成呢?”唐敖就把良氏嘱托儿女婚事的事说了。

尹元不由得高兴起来:“当初既然有这话,你再写信去,这事八成能成。只是这么好的孝女,你不替儿子求亲,反倒让给别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