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唐敖听了多九公的话之后,心里便不由自主的叹了口气,然后说:“我以前总觉得精卫鸟衔石头填海,有些傻里傻气的,故事也定是后人编的。直到今天亲眼见到,才知道之前是在瞎评论,真是应了那句“见识少才会大惊小怪”。依我看,这鸟性子虽然执着得有点傻,但这么难的事也不怕,这份志向倒是值得钦佩。我经常看到世上有些人,明明有容易做的事情,却怕难偷懒,一天天的拖延,到老了啥本事没有,后悔也根本来不及了。要是都能像精卫这样立下远大的志向,还有啥事是成不了的!对了九公,我听说这鸟生活在发鸠山,这儿怎么也有呢?”多九公笑着说:“这鸟虽说有衔石填海的奇事,说到底也就是种禽鸟,靠近海的地方,哪儿不能生活,非得固定在发鸠山?何况我只听过八哥不会飞过济水,从没听过精卫不能离开发鸠山。”
林之洋也说:“九公,你看前面那片树林,树又高又大,不知道是啥树?咱们去看看呗,有鲜果的话可以摘几个,这样多好。”说着三人就到了密林里。迎面有棵大树,高五丈、粗五围,上面没枝杈,只有无数像稻须似的东西,跟禾穗一样,每穗一个,大概有一丈多长。唐敖说:“古代有‘木禾’的说法,看这树的样子,莫非就是木禾?”多九公点头说道:“可惜这时候稻还没熟,要是能带几粒大米回去,也是少见的东西。”唐敖说:“往年结的稻子,大概都被野兽吃了,地上一粒都没剩。”林之洋说:“就算野兽嘴馋,也不能吃得一粒不剩吧。咱们在草里找找,务必找出来长长见识。”说完就四处找寻,没多久就拿着一颗大米回来,兴奋的说:“我找到了。”两人过去看,只见那粒米有三寸宽、五寸长。唐敖说:“这米煮成饭,岂不是有一尺长?”多九公说:“这米不算稀奇!我以前在海外,吃过一颗大米,足足饱了一年。”
林之洋说:“这么说,那米得有两丈长了?当时咋煮的?我不信。”多九公说:“那米五寸宽、一尺长,煮出来的饭虽没两丈,但吃了满口清香,精神立马变好,一年都不想吃东西。这话不光你不信,当时我自己也怀疑。后来听说宣帝时背阴国来献特产,里面有‘清肠稻’,吃一粒能一年不饿,才知道当年吃的大概就是这东西。”林之洋说:“怪不得现在人射鹄鸟,箭离鹄鸟还有一两尺远,就可惜地说‘差得一米’,我一直还挺纳闷,这世上哪有那么大的米。现在听九公说,才明白他说的‘差得一米’,是煮熟的清肠稻啊!”唐敖笑着说:“‘煮熟’这俩字,说得太尖刻了。你这话要是被那些爱射歪箭的人听见,恐怕得被打歪嘴呢!”
几人正说着话,忽然远远望见一个小人,骑着一匹小马,大概有七八寸长,正在那儿蹦蹦跳跳。多九公一眼就看见了,立马飞奔过去。林之洋只顾着找米,却是没注意到。唐敖一瞧见,也不敢怠慢,便赶紧追上去了,那个小人也往前跑。多九公腿脚虽然还算灵便,但毕竟年龄大了,体力有些跟不上了,再加上山路不平,刚跑到离小人不远的地方,没留意路上有块石头,一脚绊了一跤,等爬起来,腿都抽筋了,一步也动不了。唐敖趁机赶紧超过去,追了半里多路,终于追上了,随手就把小人小马拉过来吃了下去。
多九公扶着林之洋,气喘吁吁地走过来,望着唐敖叹气说:“一饮一啄都是命中注定,何况这种大事!这是唐兄有仙缘,赶得巧,所以不费啥劲就得到了。”林之洋说:“我听九公说有个小人小马被妹夫你追上了,刚才远远看见你放嘴边,难道连人带马都吃了?我实在不明白,这是啥仙缘啊?”唐敖说:“这个小人小马,名叫‘肉芝’。我以前本来不知道,今年从京城回来后,没心思追求功名,就常看些古人养气、服食之类的书,里面有一条说:‘在山里要是看见小人乘车马,长五七寸的,就是“肉芝”,人吃了能延年益寿,还能得道成仙。’这话虽然不知真假,但想来不会有害,所以就捉住吃了,抱歉没分给你们俩。”
林之洋笑着说:“真要是这样,妹夫你就是活神仙了。你现在吃了肉芝,自然不饿,只管游玩,我可饿了。刚才那个小人小马,你吃的时候,就没剩下条腿,给我解解馋?”多九公说:“林兄要是饿了,我这儿正好有能充饥的东西。”说着就从绿草丛里摘了几枝青草,“林兄把这吃了,不光不饿,脑袋还会觉得清爽。”林之洋接过来,见这草像韭菜,有嫩茎,还开着几朵青花,就放嘴里嚼,边嚼边点头说:“这草一股清香,还挺好吃。问下九公,这叫啥名?以后我爬山饿了,也好找它充饥。”唐敖说:“我听说海外鹊山有种草,青花像韭菜,叫‘祝余’,能充饥,大概就是这东西吧?”多九公连连点头,接着三人又往前走。林之洋说:“真奇怪!我真的饱了!这草这么好,我得多找两担放船上,要是遇到缺粮的时候,就用它来充饥,这可比当年妹夫传的辟谷方子省事多了!”多九公说:“这草在海外很少见,哪能找那么多?而且一离开土,叶子就枯了,要充饥得用嫩茎,枯了就没用了。”
唐敖忽然在路边折了一枝青草,叶子像松针,绿得特别鲜亮,叶上还长着个籽,只有芥子那么大。他摘下籽,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