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儒林外史大白话>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1 / 4)

话说汤镇台跟两个儿子商量后,就决定收拾行李回老家。雷太守给了四两银子作为饯行酒席的费用,让汤家的厨师准备好酒席,还把汤镇台请到自己衙门里吃饭,给他送行。出发那天,城里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来送别。

他们回去时走的水路,路过了常德,又渡过了洞庭湖,最后沿着长江一路往仪征赶去。路上也没遇到什么特别的事,汤镇台就问问两个儿子平时学习的情况,顺便看看江景。不到二十天的时间,船就行到了纱帽洲,汤镇台先派家里的仆人回去报信,让家里人准备迎接。

六老爷听说汤镇台要回来,开心的不得了,就一直迎到黄泥滩。见面后,六老爷先给汤镇台请了安,兄弟几人也互相见了面,又聊了聊家里的事情。汤镇台见六老爷说话油腔滑调的,心里就来气,生气的说:“我出门三十多年,你都长大成人了,现在怎么学出这么一副没出息的样子!”后来又听六老爷开口闭口叫自己“老爷”,汤镇台就更火了,骂道:“你这个没规矩的!瞎胡说什么!我是你叔父,怎么不叫叔父,反倒叫老爷?”说到两个儿子,六老爷又叫他们“大爷”“二爷”。汤镇台更是被气得不行,嘴里骂道:“你这个不成器的东西!真是该死!你的两个侄子,你不教导照顾也就罢了,怎么能叫大爷、二爷!”汤镇台把六老爷骂得灰头土脸的,愣是一句话都不敢回。

就这样,一行人终于回到了家。汤镇台先去拜祭了祖宗,安置好行李。他那个在高要县当知县的哥哥已经退休在家,兄弟俩见了面特别高兴,连着几天聚在一起喝酒。汤镇台也不去城里,也不跟当官的来往,就在河边盖了几间房子,每天左边摆着琴,右边放着书,在里面读书、教导儿子。

过了三四个月后,汤镇台看儿子们写的科举应试文章,觉得不太满意,就说:“就这文章水平,怎么考得上!趁着我现在在家,得请个好先生来好好教教他们才行。”每天都在琢磨这件事儿 。

有一天,看门的人进来报告说:“扬州的萧二公子来拜访。”汤镇台说:“这是我萧家的世侄,我见了面恐怕都认不出来了。”就赶紧让人把萧柏泉请了进来。

萧柏泉进来后,就和汤镇台行了见面礼。汤镇台看他长得一表人才,穿着打扮也很文雅,便和他相互行礼,然后请他坐下。萧柏泉说:“世叔您平安回家,我早该来请安了。只是最近南京翰林侍讲高老先生请假回家,路过扬州,我陪了他几天,所以才来晚了。”汤镇台问:“世侄你考中秀才了?”萧柏泉得意地说:“托前任学政大人的福,考上了秀才。这秀才头衔不算啥,前两天我的文章在城里都传开了,学政大人也赞赏有加,看来人家选拔人才确实有眼光。”

汤镇台看萧柏泉能说会道的,就留他在书房吃饭,还让两个儿子作陪。下午,汤镇台就亲自出来,说想请个先生教两个儿子写科举文章。萧柏泉马上推荐说:“我最近认识个评点文章的先生,是五河县人,叫余特,字有达,是个贡生,教科举文章特别厉害。他今年在一家盐商家里教书,不太顺心。世叔要是想请先生的话,非他莫属。您写封聘书,让一位世兄跟我去见见余先生,说不定就能把他请来。一年的学费,也就五六十两银子。”

汤镇台听了很高兴,就留萧柏泉住了两晚,等写好聘书后,就让大儿子雇了条快船,和萧柏泉一起去扬州,到河下卖盐的吴家拜访余先生。萧柏泉让汤大爷写个晚辈的帖子,说等进了学馆再换成学生的帖子。汤大爷觉得余先生算半个老师半个朋友,坚持写“同学晚弟”。萧柏泉劝不过,只好拿着帖子一起去了。

到了吴家,下人把帖子传进去后,两人就被请到了书房坐下。只见余先生头戴头巾,身穿旧的宝蓝色长衫,脚蹬红鞋,脸色白净,留着三缕胡须,戴着近视眼镜,看上去五十多岁。他出来和两人作揖后就坐下了。余有达问萧柏泉说:“柏泉兄,你前几天去仪征,什么时候回来的?”萧柏泉介绍说:“我去仪征是看望我世叔汤大人,就多留了几天。这位就是汤世兄。”说完就从袖子里拿出汤大爷的名帖递了过去。余先生看了看,就放在桌上,然后客气道:“这可不敢当!”萧柏泉就把请他当先生的事说了一遍,还说:“今天特地来拜访,您要是答应,马上就把学费送来。”余有达笑着推辞说:“汤大人是大官,公子们又有才华,我年纪大又没本事,哪配当先生?让我考虑考虑再答复吧。”

说完,两人就告辞离开了。第二天,余有达去萧家回访,还说:“柏泉兄,昨天的事我不能答应。”萧柏泉很纳闷,就问为什么。余有达笑着解释说:“他既然想拜我为师,怎么能用‘晚弟’的帖子拜我?一看就没诚心求教的意思。这就算了,我有个老朋友在无为州当刺史,前几天还写信约我过去,我想去看看。要是他能帮我一把,可比教一年书强多了。我这几天就打算辞了现在东家的工作。汤府教书这事儿,你还是另找别人吧。”萧柏泉没办法勉强,只好回去告诉汤大爷,汤家只能再另请高明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