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要塞都市,这座矗立在曾经蔚蓝海岸线上的钢铁巨兽,是人类文明在崩坏灾难面前不屈与智慧的证明。
高耸的合金城墙厚度惊人,上面布满了能量流转的幽蓝纹路和冰冷的炮口,它们日夜不息地警戒着,将城市与外部那个已被“崩坏”侵蚀得面目全非的世界隔绝开来。
城市的天空不再是记忆中的澄澈碧蓝,而是被一层巨大的、半透明的能量护盾所覆盖,模拟着昼夜交替,但在夜晚,那偶尔因能量流过而泛起的涟漪,提醒着每一个人这方天地的脆弱与珍贵。
和很多人想的不同的是,曾经作为整个大洋洲地标性建筑的悉尼歌剧院,并没有在天灾的席卷下沦为废墟或黯淡无光。恰恰相反,随着几乎半个大洋洲的幸存人口涌入这座最后的庞大堡垒,歌剧院及其象征的文化需求,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史无前例的扩建与深化。
它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艺术殿堂,而是演变成了一个深入地底数百米、结构复杂如迷宫般的超级地下建筑群——“深蓝殿堂”。
其主体部分甚至延伸至了古老的海床之下,利用特殊的强化玻璃和全息投影技术,营造出仿佛置身于海洋女神宫殿般的梦幻场景。
夜晚,从外部看,那些如同贝壳般拱起的穹顶在能量护盾的微光下闪烁着冷峻的光芒;而从内部看,穹顶则模拟着灾变前的星空与极光,美得令人窒息。
这其实是一种很容易解释的现象。在种族存亡的极端高压下,在每日都可能迎来终结的阴影中,人类的精神世界如同被挤压到极致的弹簧,迫切地需要释放,需要某种超越生存本能的精神暗示与情感放纵,来重新锚定活下去的意义与价值。
恐惧、绝望、牺牲、怀念、勇气……所有这些激烈的情感都在寻找一个宣泄的出口。
一位在灾变初期逝去的伟大诗人,其手稿中被重新发现的句子,如今被刻在“深蓝殿堂”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人类的文明中不应该只有铁血,还应该存在着美好与音韵」。
于是,在这几乎每天都面临着前所未见危机的文明里,许多人真的开始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活。
这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心态,如同炽热的熔岩,意外地催生出了文明艺术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爆发期”。
曾经因生存压力而一度显得消沉、停滞的文艺领域,如同积蓄了千年的火山,轰然喷发出无数璀璨的、带着血与火烙印的灵感。
小说、画作、歌曲、雕塑、戏剧……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或慷慨激昂,歌颂着战士的英勇与科研者的智慧;或沉郁顿挫,深刻反思着过去与现在;或温柔缱绻,怀念着逝去的美好与平凡。
不少历经两个时代的老学者目睹此景,不禁潸然泪下,发出由衷的感慨:“如果……如果人类文明还能延续下去,这绝对将是比肩甚至超越古典时代的第二次文艺复兴!”
而在这片群星璀璨的艺术天穹中,有一颗星辰的光芒,盖过了所有同类。她用自己的歌声,穿透了钢铁的壁垒,抚慰了无数饱受创伤的心灵,凝聚了散落的勇气,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与号角。她被媒体和民众尊称为“文明之星”、“众星歌后”、“希望之声”
“伊甸小姐!!!我爱你!!!!!”
“伊甸!!伊甸!!!”
“女神!!!看这里!!!”
此刻,“深蓝殿堂”最核心的“海渊剧场”内,足以容纳数十万人的空间座无虚席。声浪如同实质的海啸,一波高过一波,疯狂地冲击着经过特殊声学设计的穹顶和内壁,仿佛连这深入海床之下的坚固建筑都在这纯粹的热情面前微微颤抖。
空气因为无数人的呼吸与呐喊而变得灼热,空气中弥漫着兴奋、崇拜与近乎宗教般的狂热。
能够在这个被誉为“文明最后音乐圣殿”的地方举办演出,本身就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其入场券早已超越了金钱所能衡量的范畴,那是地位、贡献、运气甚至是命运的象征。
而今天,这一夜,这场演唱会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这是伊甸在完成一次长达数月的环各大要塞都市巡演后,回到悉尼的收官之作,据说,她将首唱一首意义重大的新曲。
富丽堂皇的舞台中央,光线聚焦。那里,站着一位仿佛从古典神话中走出的女神。
伊甸身着一条量身定制的黑钻纱裙,无数细碎的黑色水晶如同夜空中的暗星,在她曼妙的曲线上熠熠生辉,随着她最细微的动作流淌着神秘的光泽。
她那酒红色的长发,如同最醇美的葡萄酒瀑布,肆意地垂落,几乎触及脚踝,发梢在舞台气流中微微飘动。
她的肌肤在强光下呈现出凝脂般的光洁,纤细修长的手指,正轻柔地拨动着身前一架造型古朴优雅的黄金竖琴。
她那优美的声音是一种难以用言语精确描述的优美歌喉,可以轻易驾驭四个八度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