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的回归,如同在无尽长夜中骤然点亮了一座永恒的灯塔。
那悬浮于轨道之上的钢铁巨构,其意义远不止是一艘强大的战舰,更是一个象征——它向所有在泥泞与血火中挣扎奋战的人们宣告,他们并非在打一场没有后方的、注定被遗忘的战争。
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坚守,第一次有了一个清晰而宏大的目标:不计代价,延续人类文明。
这股信念,如同强心剂,注入了残存人类世界的血脉。
在新年刺骨的寒风尚未完全从太虚山脉褪去时,代表着地球上仍具反击能力的三大组织——神州、逐火之蛾、逆熵——的最高领袖,以及轨道“方舟”的军事代表苏尔特少将,齐聚于太虚战线那深入山腹、被层层符文与能量护盾保护的“穹顶”指挥中心。
这是一场迟到太久的会议,也是一场承载了太多期望的会议。
环形会议桌中央,地球的全息投影缓缓旋转,上面标注着大片触目惊心的猩红感染区,以及寥寥几处如同风中残烛般摇曳的蓝色坚守区。
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但在凝重之下,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意。
会议持续了仅仅一个小时。
没有冗长的辩论,没有无谓的推诿。
在文明存亡的终极命题前,一切分歧都显得渺小而可笑。所有的议题都指向一个核心:生存,然后反击。
当司徒筝泓、九霄、瓦尔特(通过全息影像)以及苏尔特,共同将手按在象征着权力移交与联盟成立的契约板上时,一道无形的波纹以太虚山为中心,扫过全球残存的通讯网络。
【通告全体幸存人类同胞:于此文明存亡之际,‘人类文明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无论后人如何评价,在联合政府停摆近三个月后,人类,终于再次团结在了同一面旗帜之下——一面由鲜血、钢铁与不屈意志染就的旗帜。
临时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挑战,并非立刻发动反攻,而是如何保住文明最后的根基。
会议上产生的文件堆积如山,任务清单繁杂无比,但核心只有一个:规划战争,并确保文明能支撑下去。
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便是依托 “方舟”无可匹敌的轨道打击能力,对全球范围内已探明的、最具威胁的帕弥什“母巢”发动一轮代号 “净空” 的精准清除行动。
苏尔特带来的不仅是方舟,更是一整套完整的近地轨道作战体系。
当那些如同陨星般坠落的动能弹丸,或是撕裂云层的定向能光束,将一个个庞大的母巢连同其周边数十公里的威胁化为焦土与深坑时,全球各主要防御节点的压力为之一轻。
尤其是神州太虚战线和东海防线,终于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预估至少在未来三十天内,不会面临毁灭性的冲击。
这宝贵的喘息时间,必须用来构筑真正的诺亚方舟——不是一艘船,而是遍布全球的、足以抵御末世的超级堡垒。
根据最新统计,全球总人口依然有五十亿左右。
这庞大的人口,如今绝大部分拥挤在那些曾经被现代文明所忽视或认为生存环境恶劣的区域:
将这些区域在短时间内,改造为能容纳五十亿人生存、并能支撑长期战争的超级堡垒,其工程量堪称逆天,足以让旧时代的任何工程师绝望。
但……
人类拥有了一张王牌——神州。
这个古老的国度,在工业与建造领域的技术储备,于此刻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全球最先进的超大型3d打印技术、近乎魔法的分子分解与重组技术,以及源自“山海四界”的某些对地脉能量运用的古老智慧,被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
想象一下:在沙漠中,巨大的打印喷头以沙石为原料,直接“编织”出结构复杂的多层地下城骨架;在山脉内部,分子重组器将岩石转化为坚固的合金与高效的隔热材料;在南极冰盖下,利用地热与符文阵列维持着恒温的生态农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型……
原本需要五十年甚至更久的超级工程,在神州技术的驱动下,被压缩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三年!
与此同时,一项更为宏大、也更具远见的计划—— 「阿卡狄亚大转移」——在临时政府的推动下启动。
方舟与尚在人类控制下的月球基地,成为了文明最珍贵火种的保险柜。
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最完整的实验室数据、最关键的科技蓝图、代表各文明精华的文化与基因库……被有条不紊地送往地月空间。
一位参与计划的逐火之蛾科学家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将在地月之间,建立一条长达38万公里的战略纵深。这是帕弥什与崩坏,永远也无法跨越的天堑。”
或许,只有当整个种族被逼到灭绝的边缘时,潜藏在基因深处的所有潜能才会被彻底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