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理科生在修真界搞炼丹革命> 第40章 辐射符护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章 辐射符护甲(1 / 3)

“破晓”高能粒子飞剑在测试中一鸣惊人,悍然击毁幽冥鬼族骸骨星舰的战绩,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展现出的、超越传统认知的极致穿透与湮灭能力,不仅让青岚宗内部欢欣鼓舞,更在整个修真界的高层与异族势力中,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与深深的忌惮。一种全新的、足以改变力量格局的武器已然问世。

然而,作为“贯星”计划的主导者,秦洛在欣喜于攻击性武器取得突破的同时,敏锐的科学家思维让他立刻意识到了另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防御。

“矛”已如此锋利,那么“盾”又当如何?

高能粒子流的攻击方式,与传统飞剑的物理切割、五行道法的能量冲击截然不同。它更接近于一种“法则性”的打击,直接从微观层面瓦解物质结构,对现有的各种护身罡气、法宝护盾,都有着极强的穿透性与破坏性。今日“破晓”可以摧毁异族星舰,他日若敌人也掌握了类似技术,或者域外天魔中本就存在使用类似攻击手段的存在,青岚宗乃至人族,又将如何应对?

“我们必须研制出能够有效防御高能粒子攻击的新型护甲!”秦洛在战后总结会上,斩钉截铁地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不能只攻不防,否则终将作茧自缚。”

项目代号:“壁垒”。

“壁垒”项目的核心思路,并非简单地增加护甲厚度或能量强度——那在高能粒子流面前效果有限。秦洛提出的构想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不,是以彼之矛,化为彼之盾!

“高能粒子流之所以难以防御,在于其能量高度集中,穿透性强。那么,我们能否在护甲表面,创造一个持续存在的、温和的‘辐射场’或‘能量紊流层’?”秦洛在项目启动会上阐述着他的理论,“这个辐射场并不需要多强的攻击性,它的作用,是提前干扰、偏转、乃至中和来袭的高能粒子!”

“就像在身体周围,编织一层无形的、不断波动的‘水幕’,当致命的子弹射来时,会被水流带偏方向,或者其动能被水流不断消耗、减速,最终失去威胁。”

这个构想,将“辐射”这一通常与毁灭、危险划等号的概念,巧妙地转化为了防御的手段。

研发方向主要分为两个路径:

路径一:主动式干扰偏转场。

在护甲内部集成微型的“灵能辐射源”(同样来自聚变废料中的安全同位素),通过精密的符阵控制,使其释放出特定频率和强度的灵能辐射,在穿戴者周围形成一个稳定的“能量紊流层”。任何外来能量束,尤其是像高能粒子流这种高度有序的能量体,在穿过这层紊流时,其轨迹会被随机扰动,能量会被不断散射、消耗,从而大幅降低其穿透力和破坏力。这相当于给护甲穿上了一件“无形的动态迷彩”。

路径二:被动式吸收转化层。

护甲本身采用特殊的复合材料,其微观结构被设计成能够高效吸收特定波段辐射能量的“灵能海绵”。当高能粒子撞击到这层材料时,其部分动能和辐射能会被材料吸收,并通过内置的“能量转化符阵”,转化为无害的热能或甚至补充护甲自身能量。这相当于给护甲赋予了“吞噬”攻击的能力。

两条路径,各有优劣。主动式消耗能量较大,但防御范围广,对精度要求高的粒子束效果显着;被动式更节能,但防御有上限,且对过于强大的能量流可能来不及完全吸收。

最终,“壁垒”团队决定双管齐下,研制一种兼具两种特性的复合型辐射符护甲。

研发过程,同样充满了艰辛。如何控制辐射场的稳定与安全?如何设计高效的能量吸收微观结构?如何将复杂的符阵微型化并集成到轻便的护甲中?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反复试验与优化。

铁大锤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带领炼器堂,尝试了上百种灵材的复合配方,最终选定了一种以“星辰软银”为基底、掺杂了“吸能晶尘”和“导灵金丝”的新型复合材料,并将其命名为 “星尘织锦” 。这种材料本身具备良好的能量吸收与传导性,且质地柔软坚韧,非常适合制作贴身护甲。

符阵方面,则由秦洛亲自操刀,设计了核心的 “千叠涟漪偏转符阵” 与 “饕餮噬能转化符阵” ,并将其巧妙地编织进了“星尘织锦”的内部结构之中。

数月后,第一套原型护甲诞生了。它被命名为 “曙光” 。

“曙光”护甲外形流畅,通体呈现一种深邃的银灰色,表面有细微的、如同星辰般的点点光泽流转。穿戴起来十分轻便,几乎不影响活动。护甲心口位置,镶嵌着一枚作为主动辐射源的核心符石。

首批试装者,是青岚宗精锐的“星尘卫”。而第一次实战检验的机会,很快便不期而至。

地点:土星环,冰晶矿场。

青岚宗在土星环中发现了一处富含特殊“太幽玄冰”的矿脉,这种玄冰是炼制高阶冰系法宝和稳定某些高能实验环境的珍贵材料。宗门在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