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临川羡榆> 布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布网(2 / 2)

老师,这位是市里的李璟川市长。”老陈热情地介绍,“李市长对我们小镇的文化发展非常关心,今天特地来参加我们的座谈会。”

李璟川在掌声中微微欠身,笑容温和:“叫我璟川就好,在座的各位都是艺术家,我今天是来学习的。”

他的开场白谦逊得体,很快赢得了在场老艺术家的好感。

舒榆低头翻看会议资料,假装没有注意到他已经在她斜前方的位置坐下。

会议开始后,几位本地老艺人先后发言,谈论着传统手艺的传承困境。

舒榆注意到,那位以制作油纸伞闻名的周老先生,在发言时特意看了她一眼,眼神中带着老一辈艺人对外来现代艺术的不解和审视。

舒榆能理解,艺术这种东西就是会带着某种偏见。

轮到李璟川发言时,雨恰好停了。

一束阳光透过云层,斜斜地照进礼堂。

“刚才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我很有感触。”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但根要生长,需要新的养分。”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传统会消失,而有些却能历久弥新?或许关键在于,它们能否与当代人的生活产生共鸣。”

舒榆翻动资料的手指停了下来。

这正是她一直在探索的方向,如何让古老的艺术语言,说出当代人的心声。

“艺术不该有围墙。”李璟川继续说道,“传统的油纸伞可以承载现代的设计,古老的戏文可以讲述今天的故事。就像我们漓江的水,千百年来奔流不息,却始终能映照出每一片云的形状。”

这番话,几乎道出了舒榆一直以来坚持的艺术理念。

她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恰好对上李璟川转过来的目光。

他的眼神深邃依旧,却多了一丝她从未见过的东西,不是政客的算计,不是男人的试探,而是一种真正的理解与共鸣。

“真正的艺术,应该像水一样。”他的声音在安静的礼堂里格外清晰,“既有源远流长的传承,又能随物赋形,映照当下。”

这句话,让舒榆的心猛地一跳。

她想起自己那幅未完成的《雨巷》,不正是想表达这样的意境吗?

座谈会结束后,当地媒体的记者立刻围住了李璟川。

舒榆本想悄悄离开,却被周老先生拦住了去路。

“舒老师,”老先生的语气比之前温和了许多,“刚才李市长说的那些话,让我想通了一些事,我们这些老手艺,确实不能总是固步自封。”

舒榆有些意外:“周老先生言重了。”

“不,我是认真的。”周老先生摆摆手,“你那幅《雨巷》,我前两天在陈站长那里看过照片,起初我觉得太过朦胧,不够写实,但现在想想,雨中的老街,不就该是这种朦胧的美吗?”

这时,另外几位老艺人也围了过来,纷纷表达对舒榆画作的新理解。

这个突如其来的转变,让舒榆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

她抬眼望向人群中的李璟川,他正从容地回答着记者提问,偶尔点头,偶尔微笑,举手投足间尽是从容。

似乎察觉到她的视线,他忽然转头,隔着人群对她微微一笑。

那一刻,舒榆忽然明白了什么。

李璟川没有直接向她示好,没有强行介入她的生活,而是用这种更高级的方式,理解她的艺术,支持她的理念,甚至为她在这个原本有些隔阂的环境中,开辟出一片被理解和认可的空间。

这是一种无形的围城,温柔,却难以突破。

三天后的一个下午,舒榆收到文化站发来的座谈会纪要。

她本来只是随意翻阅,直到看见李璟川发言稿中的一段引用:

“艺术的意义,不在于震撼人心,而在于轻轻触碰内心某个柔软的地方。”

这句话,正是她在第一次沙龙上说过的原话。一字不差。

窗外,雨后的漓江泛起粼粼波光。舒榆握着那份纪要,久久没有放下。

李璟川这座围城,不仅包围了她的生活,更开始触及她内心最珍视的艺术理念。

而最让她心惊的是,她发现自己竟然在犹豫。

画架上的《雨巷》还在等着她完成。

舒榆拿起画笔,在空白的右下角,轻轻勾勒出一个撑伞人的轮廓——朦胧,却坚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