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火炮的炮架则完全摒弃了笨重的固定式炮座,改为带有两个巨大木轮的开脚式炮架,不仅机动性大大增强,射击时的稳定性也得到了保证。
为了进一步提升射速,霍成还进一步优化了一体式炮弹,並且简化了装填流程。
就这样,几天不到,一张张设计图就从霍成的笔下流出,又迅速被送到热火朝天的金属器具造办处和船厂。
黑旗军留下的炼铁炉和炼铁设备要比黑鯊岛强很多,规模也更大,配合黑鯊岛原有的成熟炼钢技术,批量生產火炮不成问题。
黑鯊岛和龙涎岛的工厂开始全力轰鸣,一片热火朝天。
就在新型野战炮的研发和生產如火如荼进行时,霍成的目光同时也转向了陆战部队的另一个核心——单兵火器。
之前他已经思考得很清楚了,火炮固然是战爭之神,但真正决定战场胜负、占领土地的,终究还是手持火銃的步兵。
然而,与火炮相比,火銃的改良面临著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数量。
一门火炮,可以影响一场战斗的走向。
但一支军队,却需要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支火銃才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在短短两个月內,对火銃进行脱胎换骨的重新设计並大规模量產,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之前的惨痛教训不停地提醒著霍成,必须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