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廿六,阳光炽烈,蝉鸣聒噪。然而,宫廷之中却弥漫着一股紧张而肃穆的气氛。
一道严厉的旨意如惊雷般在宫内传开,震动朝野就是斩杀司卫少卿武惟良和淄州刺史武怀运,并将他们的家族姓氏改为蝮氏事件。
但这道旨意并非空穴来风,武惟良和武怀运此前牵涉进朝堂纷争,其行为举止颇为不轨。
李治对此虽有所耳闻,但一直隐忍未发。如今,经过一番彻查,确凿的证据摆在眼前,他终于决定不再姑息,以正国法。
旨意迅速传至各司署,相关官员们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行动起来,执行这道残酷的命令。
武家的亲属们得知消息后,虽然心中慌乱,但也明白这是他们咎由自取,没有人敢站出来为他们求情。
不久之后,大理寺的官员进宫向李治复命,禀报武惟良和武怀运已按旨被处斩,其家族姓氏也已更改并登记在册。
李治听闻后,面色沉稳:
“往后朝堂之上,若有人胆敢像他们这样违法乱纪,不论其身份地位如何,都必须依照国法严惩,绝不可顾念私情。”
大理寺官员闻言,赶忙躬身应诺,然后小心翼翼地退出宫殿。
处理完这件事情后,朝堂之上暂时恢复了些许平静。
然而,高丽那边的局势却依旧动荡不安,尚未完全平定。
时光荏苒,转瞬之间便到了冬十月初五。
这一天,李治颁布了一道至关重要的旨意:
任命司空、英国公李积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大军前去讨伐高丽。
李积作为三朝元老,其军事才能早已声名远扬。
他早年平定突厥、剿灭百济,立下赫赫战功,堪称一代名将。
此次由他挂帅出征,满朝文武皆对其充满信心,认为必能旗开得胜。
旨意一经下达,李积便马不停蹄地进宫领旨。
只见他身着一身戎装,英姿飒爽,步伐稳健地走进了紫宸殿。
在殿内,李积向李治行过礼后,挺直身躯,声音洪亮如钟地说道:
“臣谢圣人隆恩!此次奉旨讨伐高丽,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托!”
李治凝视着眼前这位头发略显花白的老将,心中对他甚是倚重。他语重心长地嘱咐:
“英国公,朕深知你征战沙场多年,经验丰富。然而,高丽地势险峻,情况复杂,且对方仍有部分残余势力负隅顽抗。你此去务必小心谨慎,切不可掉以轻心知道吗?”
李积双手抱拳,行插手礼,他的动作标准而庄重,仿佛这一礼承载着他对李治的全部忠诚与决心。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向李治立下军令状:
“圣人,老臣一定会先派人摸清高丽的兵力部署,详细了解他们的军事情况。在此基础上,再精心制定作战计划,绝不会盲目冒进。而且,臣手下的将领们都是身经百战、久经沙场的精英,他们必定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应对这场战争。”
李治坐在龙椅上,微微颔首,嘴角露出一抹微笑。他对李积的话表示认可,同时也对这场战争充满信心:
“嗯,军需粮草这边,朕已经让户部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会按时、足量地送到前线,确保军队的供给无虞。你无需为此分心,只管专心打仗即可。”
李积领旨后,心情异常激动。他深知此次出征责任重大,但同时也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充满期待。当天,他便急匆匆地赶回府邸,开始收拾行装。
回到府中,李积立刻召集了手下的几位核心将领,共同商讨出兵的具体细节。
这些将领们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们听说要跟随李积一同出征,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之情,纷纷表示愿意听从李积的指挥,全力以赴。
李积看着这些忠诚的将领,心中倍感欣慰。他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
“这次讨伐高丽,不仅仅是为了平定那边的乱局,更是为了守护我们大唐的疆土。我们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期望,绝不能有丝毫懈怠。大家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能出任何差错。”
将领们齐声:
“遵命!”然后各自回到营地,开始紧张地筹备出征事宜。
没过几天,一切准备就绪。李积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从长安出发。
临行前,李治特意派遣内侍前往城外送行,并传达了口谕:
“愿英国公旗开得胜,早日凯旋归来,朕在长安静候佳音。”
李积闻听此言,感动不已。他深知皇帝对此次出征寄予厚望,自己定当不负所托。
于是,他率领大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途,向着高丽进发。
李积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