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四日,这一天对于朝廷来说意义非凡。
就在这一天,皇帝下达了一道重要的旨意,决定增补中枢决策层的成员。
根据旨意,太子右中护、检校西台侍郎乐彦玮,将与西台侍郎孙处约一同担任知政事一职,参与朝政的决策。
这一任命意味着他们将进入朝廷的核心权力圈,对国家大事拥有发言权和决策权。
在此之前,右相刘祥道已经改任司礼太常伯,西台事务急需专人来统筹管理。
而且,自从上官仪被诛杀之后,中枢决策层出现了空缺,需要补充得力的官员来稳定政务。
乐彦玮和孙处约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他们对台省的流程非常熟悉,处理事务也相当稳妥,具备胜任这一职位的能力和经验。
旨意一下达,吏部立刻行动起来,为乐彦玮和孙处约办理任职手续。
他们明确了“知政事”这一职务的具体职责,包括可以参与宰相的议事、审议政令草案以及协助处理西台的日常政务等。
同时,吏部还更新了官员议事名录,将乐彦玮和孙处约的名字列入了中枢决策参与名单之中。
乐彦玮和孙处约在接到旨意后,不敢有丝毫耽搁,当天就前往宫中谢恩。
李治亲自召见了他们,并对他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
“你们在台省任职已久,对政务流程了如指掌。如今任命你们为知政事,希望你们能够与宰相们紧密合作,凡事以朝廷的大局为重,不要互相推诿责任。”
乐彦玮和孙处约连连叩头,表示一定会牢记皇帝的教诲,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人躬身应诺后,立刻转身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当中。
乐彦玮步履匆匆地赶到西台,那里堆积着大量尚未办结的官员考核事务等待他去梳理。
他迅速与下属们核对工作进度,了解哪些环节已经完成,哪些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与此同时,孙处约则坐在案前,聚精会神地整理着各地送来的奏报。
他仔细阅读每一份奏报,将其中涉及紧急政务的部分筛选出来,以便在次日的议事时能够及时提交给皇帝和其他大臣们讨论。
宰相们看到乐彦玮和孙处约如此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都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能力表示赞赏。
他们主动与二人对接,分享自己多年来处理政务的经验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乐彦玮和孙处约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终于,在一次朝议中,他们针对地方赋税调整这一重要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们的建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得到了李治的高度认可。
李治满意地看着二人:
“看来你们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参政的职责,往后可以多提一些这样有建设性的意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月的日子渐渐过去,京城及周边地区始终未见雪花飘落。
按照当时的农俗,冬雪对于农田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滋润麦田,还能冻死害虫,为来年的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年的冬天却异常干燥,这让人们开始担忧起来。
地方官员们纷纷将当地的情况上报朝廷,提醒朝廷关注这一问题。司天台也上奏称:
“今冬以来,京畿及河南、河北诸州均未见降雪,需留意后续墒情变化。”
李治得知冬季无雪可能会对麦苗造成损害后,立刻召集宰相和农官前来商议应对之策。他面色凝重地对众人说道:“冬无雪,恐伤麦苗,此事关乎民生,切不可掉以轻心。我们必须提前筹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旱灾。”
宰相与农官对视一眼,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李治继续说道:“你们可传令地方,督促农户做好麦田保墒工作。若来春仍无雨,便开仓发放种子,协助农户补种,绝不能让百姓因灾受饿。”
农官闻言,赶忙躬身应道:“臣即刻拟文传至各州,同时派农技人员前往重点产粮区,指导农户采取覆盖秸秆、灌溉等保墒措施,确保麦苗能够顺利过冬。”
宰相补充道:“此外,还需命司天台持续监测天气,一旦有降雪迹象,务必及时通报地方,让农户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李治对二人的建议十分满意,当即下令照此执行。旨意迅速传至地方后,各州纷纷行动起来。
河南府积极响应,迅速派遣官员下乡巡查麦田。
这些官员不仅亲自指导农户如何覆盖秸秆以保持土壤湿度,还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进行灌溉等保墒措施,确保每一块麦田都能得到妥善的照料。
与此同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