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癸丑日,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李治按照预定计划,率领一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同州进发。
在出发前,内侍省早已将一切都安排妥当。随行的物资堆积如山,各种生活用品、食物、酒水等一应俱全,确保皇帝在旅途中不会有任何不便。
此外,还有一支精锐的护卫队伍,他们身强体壮,武艺高强,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
同州的地方官们也不敢怠慢,提前几天就开始忙碌起来。
他们组织人力清理了沿途的道路,确保道路畅通无阻。
同时,还在合适的地点设立了临时歇息的驿站,为皇帝和他的随从们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经过数日的长途跋涉,李治终于抵达了同州。
他并没有过多地停留,而是立刻开始了解当地的情况。他最关心的是春耕的进度和民生状况。
李治召见了同州的地方官,询问:
“农户们的播种工作进行得如何?是否遇到了缺水的问题?”
地方官们纷纷回答:
“圣人放心,今年的春耕非常顺利,目前还没有出现缺水的情况。”
李治点了点头,接着又问:
“官府的储备粮是否充足?”
地方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回圣人,储备粮已经按照标准储备好了,可以应对任何突发的需求。”
李治对同州的情况感到满意,他在这里停留了两天,确认一切都没有异常后,便准备启程返回长安。
然而,就在李治巡视同州期间,三月下旬,浿江道方向突然传来了战报。
苏定方率领的军队在苇岛与高丽军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成功击败了敌人。
随后,苏定方乘胜追击,率军进攻平壤城。
可惜的是,平壤城的防御异常坚固,苏定方的军队久攻不下。
考虑到粮草补给和士兵们的状态,苏定方最终决定撤军返回。
战报如流星般迅速地传回了京师,兵部在第一时间里紧张而有序地整理着详细情况。
他们深知这份战报对于国家和皇帝的重要性,因此不敢有丝毫怠慢。
当李治在返程途中时,兵部的官员们早已将战报精心整理好,并呈现在他的面前。
李治接过战报,仔细翻阅着每一页,他的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
看完战报后,李治立即召见了宰相,商议起这场战争的后续事宜。
他面色凝重:
“苏定方虽然未能攻克平壤,但他成功击败了高丽军队,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战果。而且,撤军也是一种稳妥的做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宰相恭敬地听着李治的分析,不时点头表示赞同。李治继续:
“接下来,我们需要让兵部与苏定方进行对接,总结此次作战的经验教训,为下次征伐做好充分准备。”
宰相连忙应道:“圣人英明,臣这就去安排兵部与前线沟通。”
说完,他便匆匆离去,去执行李治的旨意。
处理完战事相关的事宜后,时间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
转眼之间,夏四月初一庚申朔日来临了。这一天,李治从东都洛阳启程,踏上了返回长安的路途。
在返程之前,东都的留守官员们早已将积压的政务和需要长安接续处理的事项统统汇总成册。
这些册子详细记录了各项事务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各类文书也被精心整理好,一同装车,以确保李治回到长安后,政务能够迅速而顺利地衔接起来。
在队伍行进的日子里,李治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翻阅从东都带来的政务材料。
这些材料详细记录了国家的各种事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
李治认真阅读每一份文件,对于需要即时决策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当场标注出来,并让随行的官员们将这些标注的内容迅速传回长安,以便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延误。
就这样,日复一日,李治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责任感。
终于,在四月初一这一天,队伍顺利抵达了长安。
回到皇宫后,李治稍作休整,便立刻投入到工作中。
他首先着手处理从东都带回的那些政务,仔细研究每一个问题,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
与此同时,李治也没有忘记关注蓬莱宫的竣工情况。
蓬莱宫是朝廷下令建造的一座宏伟宫殿,它的建成对于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此时,蓬莱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