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阳光灿烂,天空湛蓝如洗,没有一丝云彩。
献俘队伍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缓慢而庄重地朝着昭陵前进。
队伍的最前方,萧嗣业身披厚重的铠甲,威风凛凛地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他的身姿挺拔,面容坚毅,透露出一种不可一世的威严。
与他并肩而行的,是被五花大绑的贺鲁。
贺鲁的面容憔悴不堪,原本的嚣张气焰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绝望和恐惧。他的身体被绳索紧紧束缚着,无法自由动弹,只能任由自己随着队伍前行。
在萧嗣业的身后,紧跟着一队训练有素的兵士。他们手持长枪,步伐整齐划一,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有力,仿佛整个大地都在为之震颤。他们的气势磅礴,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沿途的百姓们听闻献俘队伍即将经过,纷纷涌上街头,想要亲眼目睹这一壮观的场面。人们挤在一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人指着贺鲁,满脸怒容地骂道:
“就是这个恶贼,害得我们西域的乡亲们吃尽了苦头!”
也有的人对着萧嗣业的队伍拱手作揖,赞叹道:
“多亏了萧将军啊,这次终于将这叛贼擒获,这下咱们边境可算能太平了!”
队伍缓缓前行,每一步都显得格外庄重,仿佛承载着无尽的历史重量。
终于,他们抵达了昭陵,这座庄严肃穆的陵墓静静地矗立在绿树成荫的环境中,一片静谧,仿佛时间在这里都凝固了。
陵前,礼官们早已整齐地排列好,祭品摆放得一丝不苟,香烛燃烧着,烟雾弥漫,给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
萧嗣业翻身下马,他的步伐稳健而有力,径直走到贺鲁面前。
他的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贺鲁,厉声道:
“叛贼贺鲁,你可知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他的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在空气中回荡,让人不禁为之一震。
说罢,萧嗣业手臂一挥,身后的兵士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迅速而有序地将贺鲁押至陵前,强迫他跪地求饶。
贺鲁面色苍白,身体颤抖着,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嚣张气焰。
萧嗣业则手捧文书,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到陵前。
他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高大,仿佛与这座陵墓融为一体。
他高声禀报:“臣鸿胪卿萧嗣业,今擒获叛贼贺鲁,特来献于先帝陵前,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今西域叛党已除,大唐边疆从此无忧矣!”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昭陵中回荡,久久不散,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先帝的英灵产生了共鸣。
话音刚落,随行的兵士们便齐声高呼,那声音如同雷霆一般,在陵墓前回荡,久久不散。
这呼喊声不仅是对萧嗣业的赞扬,更是对大唐边疆安宁的祈愿。
献俘仪式结束后,贺鲁被五花大绑地押解回长安,关进了大牢之中。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边军营地。
得知这个消息后,边军的将士们欣喜若狂,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营地。
那些曾经与贺鲁交战过的士兵们,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一直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如今终于如愿以偿。
一位满脸沧桑的老兵,抚摸着自己铠甲上的旧伤,感慨地笑:
“这下可算是给那些牺牲的弟兄们一个交代了!”
他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士兵的心声。
尽管长安的冬天异常寒冷,但在这一天,整座城市都洋溢着振奋的气氛。
人们奔走相告,街头巷尾都在谈论着贺鲁被擒的消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百姓们兴奋地谈论着擒获贺鲁的事情,街头巷尾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长安城,人们纷纷奔走相告,对朝廷的功绩赞不绝口。
与此同时,官员们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商议起安抚西域的后续事宜。
他们深知,贺鲁虽然被擒,但要彻底稳定西域局势,还需要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萧嗣业在短暂的休息后,便马不停蹄地入宫向皇帝奏报西域的详细情况。
他详细地讲述了战争的经过、贺鲁的投降以及西域各国的反应。
皇帝认真地听取了他的汇报,并与大臣们一同商讨下一步的计划。
在朝堂上,众人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有的主张加强军事防御,以防止其他势力的侵扰;
有的则建议采取怀柔政策,通过经济和文化交流来巩固大唐在西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