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来济也回到了自己的府邸。他径直走进书房,开始整理起那些堆积如山的典籍。
次子来景见状,连忙提醒道:“父亲,台州临海,气候潮湿多雨,您需要多带些御寒的衣物才行。”
来济微笑着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已经有所准备。他接着对来景说:
“你兄长如今在洛阳任职,你就留在此地看守家业吧。每月记得去探望一下你的母亲,莫要让她感到孤单。”
说完,他将一本厚厚的《汉书》放入行囊中,自言自语道:“此去路途遥远,正好可以趁此机会好好研读这些典籍。”
午后,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慵懒的感觉。
吏部的官员们奉命前来监督韩瑗和来济离开京城。韩瑗的车驾缓缓驶出坊门,刚一露面,便看到许多故友站在路边等候。
这些故友有的是他的同僚,有的是他的朋友,他们都默默地注视着韩瑗,眼中透露出不舍和关切。
有人悄悄地走上前,将一包银两塞进韩瑗的手中,轻声说道:
“这是一点心意,路上用得着。”还有人递上一包药物,嘱咐道:“
此去路途遥远,难免会有不适,这药可保平安。”
韩瑗心中感动,他拱手向众人致谢,眼眶微微发红,声音略微哽咽地说道:
“诸位的情谊,韩某铭记在心,后会有期。”说罢,他转身登上车驾,继续前行。
与韩瑗相比,来济则显得低调许多。他仅带着两名仆从,悄然无声地离开了京城。
当他们路过洛水桥时,来济突然停下了马车,他缓缓走下车,站在桥边,凝视着桥下滔滔的河水,不禁感叹道:
“想当年,我辅佐陛下登基,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啊!如今却要远赴海角天涯,远离这繁华的京城。”
一旁的仆从赶忙劝慰道:“韩公一生清廉,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百姓们都记着您的好呢。到了台州,您一定能有所作为,再创辉煌。”来济苦笑一声,摇了摇头,示意仆从继续赶路。
与此同时,周道务和李孟姜也已经行至渭水岸边。他们站在岸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渭水,心中各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