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摧雪> 胭脂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胭脂刀(2 / 2)

胭脂刀,最磨人。

思绪一时纷繁不已,辛越竟想起扶箴这位宿敌。

其实,两人结怨,也不止是扶箴此次上表请幼帝以擢升之名收他兵权,召他回京之事,而是积怨已久。

三年前,先帝突然暴毙而亡,临终前钦点的辅政之臣,不止有陆桓和中书令崔述,还有他的父亲镇国公。

但当时镇国公远在边疆,陆桓当时亦不在洛阳,而是在自己的封地汝阳,京中只有崔述。

但先帝在位时,陆桓便将扶箴推入宫中,处处提拔,当时扶箴亦破得先帝信任。闻讯,扶箴迅速用陆桓留下来的兵符控制内廷,崔泠被困在宣光殿,崔述及京中诸多要臣被扶箴矫先帝遗诏召入宫中商议事宜,实则以进宫便被分别隔绝控制在内廷。

稳定宫中局势后,扶箴又与当时左卫将军勾结,在洛阳不分昼夜实行宵禁,而在先帝驾崩的第一时间,她便安排人快马疾驰往汝阳同陆桓通风报信。

汝阳离洛阳约二百里,陆桓当即披星戴月回京,拿到先帝遗诏后,因忌惮镇国公手握大权,若率兵回京,他日后便难以独掌大权,索性更改遗诏内容,将镇国公从辅政托孤之臣的名单上划去,又扶持如今的幼帝陆启登基。

陆桓甚至告诉陆启,先帝本无意让他登基,而是看中了已经成年的临淄王,是他力排众议,以陆启为先太子独子,是为嫡长正统之名拥护他登基。陆启当时年少,轻易便受了陆桓与扶箴的蛊惑,轻信陆桓,更对陆桓委以重任。

这一切风云巨变,却不过是一日之内的事情。

镇国公远在边疆,知晓此事时,陆启已然登基,他们父子在怀朔镇鞭长莫及,而边将无诏回京,等同谋逆,陆桓与扶箴料定,他们镇国公一脉世代镇守边疆,必不敢冒如此之大不韪私自带兵回京,由是彻底掌握洛阳局势。

陆启登基,陆桓掌权的这三年,更是频频命他与父亲向柔然出兵。然作为边将,他们本就不能将仗完全打赢,养兵千日,以战养战方是上策。

一旦柔然对大魏彻底失去威胁,镇国军地位必会遭到削弱,那时,陆桓便在京中更无所忌惮。

而当初若非陆桓将扶箴留在宫中,且扶箴以如此雷霆迅即手段行事,洛阳之局必不会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成为定局。

此他与扶箴一怨。

三年内与柔然频频作战,即使他辛越以“勇冠三军”著称,从无败绩,但战场上刀剑无眼,难免受伤,今年春与柔然作战时,更是被柔然可汗的三王子郁久闾赫连一箭射中左胸,离心脉仅仅一寸的位置,差点要了他的命。

此他与扶箴二怨。

三怨便是扶箴借今年春那一仗大胜,向陆启上表,对他提出嘉奖,将他召回京城,擢升为中领军,让他与这些年精心培养的亲信部队失去联系,彻底成为孤将。

中领军一职听起来威风,统率禁军,但众所周知,禁军只有在太祖建国时有战斗力且军纪严明,如今其中的与羽林、虎贲,大多是世代承袭下来的旧贵族,且常年不作战,贪图享乐。而大魏素有武将可凭在军中资历获得转文官升迁的路径,是故如今的禁军中多是世家子弟,不仅毫无战斗力,且难以约束。

但这些人一旦闯出祸端,势必会给他扣上约束不力的帽子。

刀悬头顶,随时可落。

不过他既将计就计,决意回京,披着这层浪荡纨绔子的皮,也势必在日后要找机会,于洛阳搅弄出一番风云来。

辛越从怀中取出那把镶嵌着红宝石的匕首,在掌中轻掂,而后抽开一寸,明鉴般的刀身映出他的一双眼。

他盯着那匕首,像是在与扶箴对视。

辛越缓缓勾唇:“我倒要看看,鹿死之日,你可还有如今的半分得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