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天色黑透,门外才恢复安静。
李来睇重新点亮煤油灯,打招呼:“妹子,吓到你了,真对不住,你快坐。”
顾如初像个壁虎贴在墙上,双手抱住竹篮子在胸前。
灯亮后,屋内一览无余。
门口左手边有张一人宽的小床,粗木头框架当做床头柜,框里盖着一块布,侧面缝隙看出里面是鸡蛋。
李来睇去去又回,掀开帘子。
她才发现最里面墙面有道帘子,帘子后是露天水池以及书房。
她端了一杯水过来:“妹子,喝口水。”
李来睇很有眼色:“这是我家,我男人是泥瓦匠,这几天接了个外地活,没回来。”
“我身体不好,不能干农活,我和村里人关系好,乡村们的鸡蛋都是卖给我,时间一长,乡亲们办大事时,想要买点东西,也会托付我,一来二去也积攒了一些门路。”
她视线扫了顾如初拿在手里的竹篮子,目光转悠一圈,夸赞道:“妹子带来的鸡蛋个头真不小,也比我们村里的鸡蛋好看。”
顾如初忍不住心里吐槽,都是科技很活。
嗯?!
她视线移到李来睇家的鸡蛋上。
1980年时还没上科技,村民自家养的,散养鸡鸡蛋,真正的不含科技的生态鸡蛋。
还有鸡鸭……
想远了。
她轻咳一声:“那你都经手过什么货?”
李来睇眉毛高高扬起:“三转一响都经手过,妹子,你真能弄到货?”
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
顾如初斟酌问:“可以,不过量很少。”
有货就行,李来睇不挑。
在李来睇得期盼下,顾如初从竹篮子底部抽出两块手表。
男女款各一块。
女款是上次转卖给李来睇得的一模一样。
李来睇欣喜地把煤油灯拿近,凑在等下看了又看:“真不错,一点痕迹都没有。”
顾如初:“那你能吃下多少货?”
李来睇眨眨眼,有些羞愧说:“我是小打小闹,本钱小。”
说着竖起一只手正反面翻一翻:“10只。”
太少了。
顾如初面上不显:“有的。”
李来睇见她毫不犹豫应答,心中火热,这么好的货,错过这村就不知道下一村在哪里。
她心一横:“妹子,不知你能不能弄到电视机或者收音机?”
顾如初一幅好心商人态度:“收银和电视机体积大,容易引人注意,这次货只进了个样品。”
李来睇激动的站起来,转悠两圈又坐下:“我也不瞒你说,我家有个亲戚在食品厂上班,那副厂长家一直想买电视机,苦于一直没票,若能帮他弄一台,以后货更好出,再来10件手表也能卖掉。”
背包格有限,顾如初犹豫几秒,把手表全部取出。
男士10件女士10件。
电视机和收音机,她借口来时遇上稽查队,没来记得搬进来,幸好放在茅草堆下,有是大晚上,没什么注意到。
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市场价大约400元。
一台普通型收音机,市场价80元。
是拿票去买的价格。
顾如初给自己捏了身份:“我是从南边来的,是来此寻亲的,这次来带的货不多,下次你有需要,可以列个单子给我,回来时给你带。”
“还有一些布,都是碎布头,不过也有整卷。”她继续画饼。
李来睇激动地摸着碎布头,喃喃自语:“都是好料子啊,花色也好看。”
“妹子,这几款的整卷料子什么价格?”
挑的是供销社常卖的几款以及两款鲜亮颜色。
“3毛一尺,鲜亮的是4毛一尺。”
李来睇立刻指着米色棉布、藏青色和洋红碎花的确良的两款:“可以定这两款吗?各一卷?”
顾如初点头:“可以,不过要等下次回来,我每月大约回家一趟。”
李来睇兴奋地拍大腿,又冲厨房喊了一声:“想睇,来算账。”
噔噔噔。
一个瘦小短发少年跑进来。
“这是我妹妹想睇,她读书好,账算的比我好。”刘来睇介绍:“想睇,这位是……”
顾如初正打算现编名字。
刘想睇抢先一步回答:“厉害的好看姐姐。”
视线正好和顾如初对上,相视一笑。
她以为碎布为遮掩,从背包里拿出10各手表。
刘想睇很快算完,心算的。
手表卖120和140,一共2600元。
算上电视机和收音机,合计3080元。
碎布头,顾如初没算钱。
就当做看样的样品。
预定的三卷布一共330元。
顾如初到手现金3410元。
她不由地感叹,李来睇家看起来破旧不起眼,流动资金比当代大多数人强。
查资料时,这个时代工人工资每月大概五六十,农民收入全靠田里产出。
3410元是放在双职工家庭也是一笔巨款。
投机倒把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