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冷,又匆忙赶路,洗一回可不容易。
以往宋珩行事不显山不露水,总是一副老实人做老实事的模样,今日算是让虞妙书开了眼。
那家伙的脑瓜子当真灵光,可谓把随机应变做到了极致。从忽悠山匪逃命,到光明正大来邓家蹭吃蹭喝,他可真敢想。
京城人就是不一样。
张兰也夸他厉害,邓家安排的住宿可比官驿好多了,连被褥都是新换的。
刘二夫妻也得以好生歇息,骡子喂了草料,被仆人照顾得妥帖。
休息了一夜,翌日人们精神抖擞,上午几人便要离开,邓族长好心挽留。
宋珩昨晚同他叙了许久的话,拱手道:“多谢邓老盛情,只是衙门事紧,断不可再耽误了。”
邓族长拄着拐杖,回礼道:“正事要紧,诸位既然着急赶路,老朽也不久留。”
当即差人把备好的干粮送给他们,里头还有钱银。
宋珩接了干粮,把钱银退回,双方一番推托,又折腾了好一会儿才离去。
带了足够的干粮,又有热水,路上人们心情愉悦。
眼见没几日就能到县城,虞妙书满怀憧憬,问宋珩道:“宋郎君,去到县衙,我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宋珩毫不犹豫回答:“先看牢房。”
虞妙书不解,困惑问:“看牢房做什么?”
宋珩:“若牢里关押的犯人多,当地的治安就不大好,若是冤情多,那问题就更大了。”
虞妙书“哦”了一声,又问:“那第二件事呢?”
宋珩:“查账,看当地衙门的账务收支如何。通常情况下,地方上小有欠债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光靠朝廷许下的那点钱银是不够养一个衙门的。”
张兰特别关心钱银的问题,因为一路过来都是她在管钱,插话问:“衙门若是欠了债,又当如何?”
宋珩答道:“自然要想法子弄钱平账,至于怎么去弄钱,其中的门道就多了。”
听到这话,虞妙书脑中本能地想起贪污受贿来。
根据她对历史的了解,若要做清官,大部分都是穷困潦倒,她可受不了苦日子。
之后几日一行人还算顺遂,待他们进入县城,已经是四日后了。
当时是下午,五人走进县城,由于昨日下过一场雨,泥地湿滑,刘二差点摔了一跤。
奉县六千多户,被划分为中县,县城建筑倒也算不得太差,民用住宅多数都用夯土青瓦,也有木房子。
道路泥泞不易行走,虞妙书并未下地。
刘二牵着骡马车,沿途见到青砖瓦房,虞妙书不由得多看了两眼,不用猜也知道,肯定是有钱人住的地方。
周边有摊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也有妇人结伴采买,还有骂架的,风貌淳朴,处处透着市井烟火气。
张兰好奇问:“宋郎君,我们就这样去衙门吗?”
宋珩应道:“不必,先寻客栈落脚,再去通报,让衙门里的人过来接迎。”
虞妙书调侃道:“都到家门口了,合着还得弄排场不成?”
谁知宋珩严肃道:“虞兄是一县之主,这儿的土皇帝,新任的县令来了,自然要让当地的百姓知道他们的父母官驾临,哪能悄悄的上任呢。”
这话把虞妙书说得膨胀了,有几分小嘚瑟,“那我是不是还得穿官袍示人?”
宋珩:“自然,虞兄得把官威摆出来。”
瞧见附近的来福客栈,他们决定在客栈落脚。
办理好住宿后,宋珩下楼,让跑堂的小厮去一趟衙门通报,告知他们新任县令入城了。
晚些时候衙门那边来了几人,领头的是一位中年男子,是当地的县丞。
那男子穿着常服,面白少纹,约莫四十多的模样,个头不高,留着八字胡,脸圆圆的,看起来和和气气很好说话的样子。
从去年前任县令调离后,衙门里的大小事务一直都由县丞付九绪主持。接到通报,说新上任的县令来了,他连忙过来见礼。
虞妙书端坐在椅子上,不苟言笑,气势唬人,付九绪和功曹参军事姚真等人行礼拜见。
旁边的宋珩把任命文书取给他们查看,二人看过后,付九绪再次行礼道:“自蒋县令离任后,咱们奉县可算等来了父母官,明府千里迢迢奔波过来着实辛劳,明日属下等人在衙门设宴接风洗尘,不知明府可有异议?”
虞妙书端着道:“那便有劳付县丞了。”
以前在官驿操练过,跟付九绪等人说官话倒也像模像样,只要她端着,冷脸的样子还是挺有威仪。
付九绪等人并未待多久,因为还要回去忙明日的接迎仪式。
他们下楼后,一杂役跟跑堂的打招呼,让客栈把虞妙书的账记到衙门上。
那跑堂小厮点头哈腰送一群大老爷离去,忍不住腹诽,记个锤子账,都穷得揭不开锅了,不知猴年马月才还得清!
另一名小厮忍不住碎嘴问:“老六,又让记账?”
名叫老六的小厮不耐回道:“可不,楼上来的可是新任的县令呢。”
“啧啧,又来一个贪官。”
这话他们说得很小声,对衙门显然很有一番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