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公正的书吏魏来,做吏房代主事。
她暂时没有权利,直接让他们做各房主事,故而加了个代字。
“但只有我在一日,你们好好办差,便不会亏待大家。”
听到这话,六个书吏哪有不高兴的。
魏来眼睛最亮,他本就是个读书一般的书生,秀才都没考上。
不少人都说他做事太直,不好相处。
没想到四十多了,却有这机缘,立刻谢过苏主事,恨不得立刻履行职责。
剩下五个书吏各有安排。
都是按照他们的性格能力定下职务。
其中一个叫罗飞跃的书吏跟着运粮队伍去了府城。
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户房代主事。
知道后,定然高兴到极点。
剩下的十二个差役,有四个同去府城。
苏清跟武捕头对他们都有安排。
武捕头为总捕头,下面再分为三班衙役。
快班负责缉盗,壮班负责看管仓库跟罪犯,皂班负责站堂行刑。
每班一个捕头,下面差役不等。
也就是说,在这十二个人里,又选出三个捕头。
选中的三人自然是平时办差勤快,能力又不差的。
先把衙门架构搭好。
接着就按各部门的需求招人。
衙门正堂上,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
十岁的刘小妹来送茶水时,还以为众人在吵架呢。
还是苏清拉着她笑:“坐下来看热闹吧。”
讨论到最后,六房各招两个书吏,三班下面招四个差役。
还有门房处,至少要招四个。
加起来都要二十八个人。
苏清立刻算了算每月所需俸禄。
完了,都有点后悔提招人的事了。
“要不再减?”苏清道,“月钱都要发不起了啊。”
衙门最开始的一二十人,大家职位有些变动,俸禄肯定涨了。
加起来,一个月就要发二十多两银子。
这还没算平时的伙食费。
现在再招二三十人,支出直接翻倍啊。
一想到衙门什么都不做,每个月净支出上百两,苏清就无比心痛。
维持衙门运转,实在太难了。
苏清抱着账本,含泪点头。
算了。
看在接下来差事更多的份上,还是招吧。
账本又划走一笔银子。
苏清还来不及难过,就在衙门看到个意外的人。
县学主事顾教谕,顾从斯的父亲。
硬要说的话,可能是她未来老公公。
平日没有什么事情,顾教谕并不来衙门。
他多数时间,都在县学看书。
说起来,叛军进城时,要不是他死守书库,县学的藏书也逃不过一把火。
因此,苏清对他还是很尊敬的。
见他过来,苏清问起缘由。
顾教谕是有些不好意思,他张了半天嘴,一直没能说出想法。
还是顾从斯到了后,直接道:“是明年童试的事。”
童试,就是考秀才的考试,一共三大场。
分为县试,府试,院试。
这第一大场,就是在各县每年二月份举行。
具体如何安排,看每个县的情况。
一般来说,在上一年的八九月份就要着手筹备。
十一月之前,消息务必通知到县里各地,让想要参加考试的考生前来报名。
截止到十二月中旬前,报名结束。
剩下的,就是等明年二月份考试了。
顾教谕来的目的,就是想跟苏清说一声,要准备县试。
苏清明白过来,顾教谕不好开口的,并非县试。
而是办县试,它要花钱。
这是来找拨款了。
其实这事,苏清并没有忘记。
只是没当个正经事情去办。
在她看来,现在这时局,县试可以暂时搁置。
南江县的江那边还在打仗,广乐府一点也不太平,甚至至今没有知府。
这种情况下,就算办了县试,后面的府试院试,也是没戏的。
对于顾教谕,苏清正儿八经解释,说明了情况。
顾教谕却紧皱眉头,显然并不接受这种道理,他看向顾从斯,想让儿子帮忙说说。
顾从斯的意见,自然跟他爹一样:“科举是朝中大事,怎么可能停办。”
“当今圣上也是很注重科举人才的。”
苏清多多少少听过,但她还是道:“只怕是做无用功。”
说到这,顾从斯也还能理解。
不过苏清下意识接了句:“衙门本来就没钱,没必要浪费银子。”
此话出口,苏清心道不好。
这句话完美踩中顾从斯雷点啊。
他一个最正统的儒学生,一讲忠君爱国,二讲不沾铜臭。
这人因府衙粮税的事,最近总在闹别扭。
现在又拿银钱来玷污他最看重的科举。
果然,顾从斯脸色不好,顾教谕那边已经说不出话。
“怎么好这么说!”
“到底是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