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大明王朝1556> 第176章 圣旨何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6章 圣旨何在?(2 / 3)

正式生效了!

届时,杜延霖便是板上钉钉的正三品户部侍郎!

“老奴明白!”徐寿深知事关重大,毫不迟疑,接过名帖,躬身一礼,立刻转身匆匆离去。徐阶又看向潘深,语气凝重:“元驭,若到了午时圣旨不下,这便是天意了。届时你便将这封《自劾疏》交到司礼监去,万万不能因此事连累了你!”

潘深重重一揖:“定不负阁老所托!”说着便匆匆告辞去了。

但徐阶终究还是失算了。

却说潘深怀揣着那封重逾千钧的奏疏,心事重重地离开了徐府。

寒风刮在脸上,竟也觉不出多少冷意。

潘深在寒风中徘徊了一会儿,打算着去吏科门前候着。

他穿过一条坊市,准备拐向吏科衙门方向的街道时,一阵清晰的议论声随风传入耳中,让他猛地停下了脚步。

只见不远处的一个简陋茶摊旁,几位身着青衿的读书人,正围着火炉激动地交谈着。

他们的声音因情绪激动而略显高昂,在这清冷的早晨显得格外清晰。

………千真万确!家叔昨日从保定府北上,言道亲眼所见!杜青天自枷北上,河南百官缟素相送,百姓哭声震天,直送出河南境百余里犹不肯散去!”

一位年轻些的士子满面红光地说着,挥舞着手臂,仿佛唯有如此才能宣泄心中的澎湃。

另一位年长些的秀才重重点头,接口道:

“何止!岂止百官百姓!听闻河南士子闻风而动,如今随枷北上的生员举子,已不下三百之数!且沿途不断有人加入!昨日有信使言,队伍已近涿州州,浩浩荡荡,旌旗虽无,然正气塞于天地之间!真乃“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壮烈景象!”

年轻士子猛地拍案:

“痛快!真是痛快!杜公真国士也!掷砚诛阉竖,为国除蠹,为民请命!事后不逃不匿,自枷赴阙,坦然领罪!此等风骨,上追汉之汲黯,唐之魏征!能与此等贤臣生于同一时代,是我辈读书人之幸事!若朝廷因此事罪杜公,岂不令天下忠臣义士寒心?!”

“正是此理!”另一秀才击节赞叹:

“听闻杜公掷砚时言:'法不可为之处,吾当为之!"此言必当流芳千古!我等虽身在京师,无法随行,然心中亦当为杜公呐喊!但愿陛下圣明,能洞察杜公赤诚之心,赦其擅杀之罪,旌其锄奸之功!”潘深站在风雪中,听得如遭雷击,浑身冰冷,方才在徐府商议的一切仿佛都成了一个苍白的笑话。他原本以为此事尚可遮掩半日,谁知杜延霖自枷北上、士子数百人随枷,搞得声势浩大,如今竞已如野火燎原,传得京师人尽皆知!

这还如何瞒得住?如何能瞒?!

他踉跄一步,几乎站立不稳,慌忙扶住旁边冰冷的墙壁。

潘深再也顾不得许多,疾步冲到那几位士子面前,打断了他们的交谈:

“几位!几位请了!余刚才听你们……你们方才所言,杜华州自枷北上、士子随枷同行之事,可是……可是真的?!从何得知?消息确切否?!”

几位士子被突然冲出来的绯袍大员吓了一跳,连忙惶恐起身作揖,随后一人恭敬答道:

“回这位大人,此事千真万确!晚生同窗昨日刚从涿州归来,亲眼目睹那浩浩荡荡的队伍!消息应该是昨天夜里传开的,如今,茶馆酒肆,处处都在议论杜公壮举!大人您……您竟还不知?”

潘深闻言,一时间竞失了神。

他告了声谢,连忙又折返回去。

而与此同时,严府。

两名小太监送来了关于杜延霖和鄢懋卿升官的那两份圣旨。

“老爷,小阁老,”一名下人接过圣旨送到书房,低声说道:“宫里头刚送来的,请老爷过目用印,之后便可交六科抄发了。”

严嵩是首辅,自然就代表着内阁,圣旨经严嵩手,不封还,就表示内阁同意。

严嵩眼皮微抬,目光扫过那两份圣旨,轻轻“嗯”了一声,并未伸手去接,只是微微颔首示意。一旁伺候的管家立刻上前,小心地从托盘上取过圣旨,展开在严嵩面前的案几上,又递上内阁首辅的象牙小印。

严嵩缓缓坐直了些,拿起小印,在两份圣旨内阁拟票的空白处,分别钤上了自己的印章。

“拿去吏科吧。”严嵩将小印放回,挥了挥手。

“是。”管家恭敬应声,将用印完毕的圣旨重新放回托盘,转身递给那名下人,“速去吏科廊房,交由当值给事中,不得延误。”

“小的明白。”下人双手接过托盘,躬身退出了书房。

严世蕃看着下人离去,鼻子里哼出一股浊气,对严嵩道:“父亲,就这么让杜延霖那小子进了户部?日后怕是……”

严嵩重新闭上眼睛,打断了他,声音低沉:“圣意已决,多说无益。景修去了南京,也是好事。京里……风波恶,让他先在那边站稳吧。”

严世蕃虽心有不甘,但见父亲意兴阑珊,也不再言语,只是眼神闪烁,不知又在盘算些什么。书房内重归寂静,唯有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约莫一炷香后,书房外再次响起脚步声,却是去而复返的那名严府下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