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大明王朝1556> 第175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5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 / 4)

望向精舍方向,语气愈发恳切:

“户部总掌天下钱粮,乃国之命脉所系。然近年积弊丛生,亏空日巨,非但有理财之术,更需有破局之胆识与非常之手段。杜延霖屡次临危受命,皆能别开生面,其才岂仅限于地方?”

“方巴陵(方钝)去后,高清苑(高熠)接任户部尚书,而户部右侍郎至今出缺。若使其入户部,佐理财政,或能以其务实创新之精神,涤荡陈腐,为国家财政开一新局。”

徐阶说到此处,微微提高声调,掷地有声:

“故臣斗胆,恳请陛下圣裁,擢都察院右金都御史杜延霖为户部右侍郎,专责清厘亏空、筹划开源节流之策。以其之能,必能于万难之中,为陛下分忧,为社稷纾困!”

举荐杜延霖为户部右侍郎,是去年徐阶、方钝和吴山商议好的谋划。

只是当时杜延霖资历尚浅,故徐阶提出让他任右金都御史过渡。

如今杜延霖赈灾立下大功,履历上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此国困之时,推举他任户部右侍郎正是顺理成章。

但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嗡嗡议论声。

杜延霖是嘉靖十二年生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今年才二十七岁,入仕不过七年。

不到三十岁,如此资历,擢升户部右侍郎?

徐阶此议,可谓破格至极!

当然,此议虽破格,却非全无道理。

杜延霖虽年轻,然其功绩实打实摆在那里,尤其是在国用艰难之时,其“于无米处巧为炊”的本事,显得尤为珍贵。

不少中立或倾向清流的官员微微颔首,觉得徐阶所荐虽大胆,却未必不可行。

严嵩依旧半阖着眼,仿佛昏昏欲睡,未置一词。

但工部左侍郎严世蕃的眼中,立刻闪过一丝厉色。

他微一点头,严党干臣、刑部右侍郎叶镗立刻轻咳一声,整了整袍袖,从容出班。

他先向御座方向及严嵩、徐阶分别微一躬身,方才缓缓开口:

“徐阁老爱才之心,忧国之念,下官感佩万分。杜金宪确乃干才,于河南赈灾、治水诸事,颇有建树,陛下前番亦下旨褒奖,赐斗牛服、御笔墨宝,此乃殊荣,朝野共睹。”

他先扬后抑,话锋随即不着痕迹地一转:

“然,户部总掌天下钱粮度支,牵一发而动全身,非仅有勇毅开拓之心便可胜任,更需老成持重、通盘考量之经验,尤其需深谙各省税赋征收、盐课漕运之关节细则。杜金宪年轻有为,锐气可嘉,然毕竟历练尚浅,于钱谷刑名之细务,或恐仍有未逮。骤然擢升侍郎高位,执掌一部之半壁,恐非其福,亦非朝廷之福。”

叶镗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官员,尤其在一些清流骨干脸上稍作停留,继续道:

“况且,开源节流,纾解国用,并非无人在做。譬如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鄢懋卿,奉旨总理江南盐政、漕运及财税清理,不畏艰难,深入地方,督责甚严,卓有成效。去岁一年,便在东南诸省清缴积欠、整饬盐课、疏通漕弊,为国库额外增收……”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方道:

………初步核算,已逾一百万两白银!目前首批六十万两饷银已由漕兵押送,不日即可解抵京师,入库太仓!后续尚有数十万两正在催缴押运途中!此乃实打实解了国库燃眉之急的功劳!”

去岁太仓亏空也才二百八十万两,鄢懋卿一人便在江南弄来百万之巨!这可是真金白银!

与鄢懋卿这实实在在、立竿见影的“搞钱”能力相比,杜延霖在河南的作为虽令人敬佩,但于填补国库空虚似乎远水难救近火。

严世蕃见状,脸上得意之色一闪而过,趁热打铁,对着吏部尚书吴鹏微微一点头。

吴鹏立刻出班道:

“陛下明鉴万里!鄢懋卿忠于王事,劳苦功高,其才干、其成效,皆历历可考。值此国用匮乏之际,正宜嘉奖如此能吏,以激励天下官员实心任事,为国敛财分忧。臣以为,论功行赏,论才任职,鄢懋卿比之杜延霖,或更适宜户部侍郎之职,亦更能即刻为陛下分忧!”

吏部尚书吴鹏发话荐才,这份量自然是不轻。

清流一派此次御前财政会议的目的是推举杜延霖升户部右侍郎,而严党也有自己的目标。

严世蕃本来瞄准南京户部尚书职位,南京户部作为南京少有的实权衙门,虽比不上北户部,却也执掌大明东南半壁财税大权,妥妥的要害部门。

只是严世蕃见清流要推杜延霖上位,于是临时改变主意,推鄢懋卿和杜延霖抢户部右侍郎之位。户部右侍郎虽只是三品,但毕竞是北户部的官,未必比南户部尚书差多少。

再说了,先抢户部右侍郎的位置,南户部尚书的位置还能继续争取。

严嵩闻言终于眼帘微抬,瞥了叶镗一眼,复又垂下,脸上看不出喜怒,仿佛事不关己。

清流一系的官员们面色顿时凝重起来。

叶镗这一手,可谓打在了七寸上。

鄢懋卿是严党干臣,其人在江南所为,清流们心知肚明,所谓“清厘”,手段酷烈,盘剥商民,恐遗祸深远。

但那白花花的银子却是眼下皇帝和朝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