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大明王朝1556> 第146章 他杜延霖,究竟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6章 他杜延霖,究竟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2 / 3)

似乎极其轻微地晃动了一下。

良久,嘉靖帝的声音远远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喟叹,低沉而缓慢:“卿之心迹,朕……知之矣。”

皇帝缓缓抬手,指向方钝高举的乌纱:“卿执意如此,朕……准了。”

“谢陛下隆恩!”方钝声音哽咽,再次深深叩首。

“卿去之后,户部重责,关乎国脉。谁可继之,担此千斤重担?”嘉靖的声音恢复了惯有的深沉。方钝保持着叩首的姿态,略作沉吟,奏道:

“启奏陛下。臣以为,现任仓场总督、户部右侍郎高熠持身谨严,精于钱谷,堪当此任。”“高熠……”嘉靖帝低声重复这个名字,似乎在记忆中搜寻印证。

片刻后,他微微颔首:“高熠刚正,朕亦有所耳闻。既为卿所荐,必有其能。”皇帝不再犹豫,声音陡然转厉,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黄锦!拟旨!”

“奴婢在!”一直屏息凝神的黄锦,立刻躬身趋前。

“其一:户部尚书方钝,久历部务,夙夜在公,虽勉力支撑,然终难挽颓势。今三省告急,度支维艰,国库空虚,黎庶倒悬。此皆主事者之责也!念其年高体弱,积劳成疾,赦免其罪,特恩准致仕归养,赐金百两,驰驿还乡,沿途地方悉心照料。所请,照准!”

“其二:着升仓场总督、户部右侍郎高耀为户部尚书,即刻到任视事!望其恪尽职守,清慎勤勉,不负朕望!”

“其三:河南兰阳县知县海瑞、浙江提学副使杜延霖,着即开缺,暂解本任。命其二人即刻交割印信、公务,星夜兼程,赴京述职!沿途驿站务必妥为供应,不得延误!”

徐阶闻言,不由得心神剧震,随即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荡。

方钝以辞官担责,竟真地为杜延霖铺就了一条直通御前的路!

更将那个命悬一线的海瑞,从风口浪尖生生拽了下来!

这盘棋,豁然开朗,却也凶险万分!

当然,这也全赖杜延霖当年那封《治安疏》的铺垫,让皇帝对直谏已经有了些许“抗性”。否则,海瑞此番字字见血的奏疏,绝无可能如此风轻云淡地收场!

此时,方钝俯首再叩,声音恢复了平稳,带着卸下重担后的释然:“臣方钝领旨谢恩!”

他庄重地将那顶乌纱帽放在身前冰冷的金砖之上,如同放下自己一生的抱负与责任。

然后,他缓缓地、极其郑重地,对着帘幕,行下了最后一次叩拜大礼。

额头轻轻触地,动作缓慢而沉重。

一下。

两下。

三下。

礼毕,方钝抬起头,老泪纵横:

“巨……方钝,拜别陛下!望陛下保重龙体,臣告退!”

说着,方钝缓缓站起身来,对着帘后那朦胧的身影,再次深深一揖到地。

在黄锦示意的小太监搀扶下,他步履蹒跚地向精舍外走去。

那微微佝偻的背影,是无比的孤独。

精舍内,死寂再次弥漫,比之前更甚,仿佛方钝带走了最后一点温度。

“都退下吧。”少时,帘幕之后,嘉靖帝的声音飘来,平淡得听不出丝毫波澜。

“臣等告退!”

徐阶、严嵩、吴山等一众重臣如蒙大赦,纷纷叩首,躬身退出。

玉熙宫内,群臣退尽,只剩下侍立的黄锦和几名屏息的内侍。

但嘉靖帝依旧隐在纱帘之后,久久未动。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名字被唤出,打破了沉寂:

“黄锦。”

“奴婢在。”

“宣陆炳。”

黄锦心头一凛,连忙应声:“遵旨!”

说着,他不敢有丝毫耽搁,躬身退出,亲自去传召。

不多时,锦衣卫掌卫事指挥使陆炳的身影出现在精舍门口。

他身着大红色蟒服,腰悬玉带,步履如风,脸上惯有的恭敬中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臣陆炳,叩见陛下。”陆炳利落地跪下行礼。

“起来吧。”嘉靖帝的声音似乎近了一些,但仍隔着纱帘。

陆炳应声而起,垂手肃立,腰背挺直,目光低垂,静候圣谕。

帘后沉默了片刻,仿佛在斟酌字句。

随后,嘉靖帝的声音响起,依旧平淡:

“海瑞的这封奏疏,你看看。”

嘉靖的话刚说完,黄锦立刻躬身上前,递上海瑞的那封奏疏。

陆炳双手接过,展开,然后一字一句地阅毕,然后回道:“回陛下,臣看完了。”

“哼。”一声极轻的冷哼从帘后传来:

“这海瑞,一个七品知县,好大的口气!好一个“文章写尽天下事,笔下何曾见苍生’!呵!“君道失正’?“治国之道’?字字狂悖,句句犯上!”

这话锋转得微妙,陆炳立刻捕捉到了关键。

皇帝虽然明面上接受了方钝的“交换”,但内心深处的猜忌与怒火,远未平息!

他并不相信海瑞上此疏的目的单纯,更不相信海瑞此举是孤身犯险!

“臣以为,海瑞此举,大逆不道!应当彻查!”陆炳立刻沉声道,表明了立场。

果然,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