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是来自于剧变的地形与未知风险,
冰川加速融化,形成危险的冰湖和泥石流。
冻土解冻导致地面塌陷。
他们需要像在雷区行走般,用生命探测着每一寸可能的落脚点。
更遭遇了变异的、极具攻击性的高原狼群和适应了严寒的巨大秃鹫。
他们的牺牲是巨大的。
一名地质学家在勘探一处潜在的地热源时,
遭遇冰层突然崩塌,坠入深不见底的冰缝,尸骨无存。
一支侦查小队在遭遇狂暴的冰风暴后失联,
三天后只找回两具冻僵的遗体。
但他们的收获也是无价的,
最终在昆仑山脉深处,
一片被巨大山体环抱、相对避风、拥有稳定大型地热源、且地质结构相对稳定的巨大山谷盆地被定为新家园的基石,被命名为昆仑之心。
众人在这里绘制了详细的地形、水文、潜在灾害点地图,
记录了温度、风力、辐射、空气成分等宝贵的第一手数据,
为后续大规模迁移和建设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
同时在昆仑之心外围一处相对安全的隘口,建立了代号磐石的前进营地,
作为后续人员和物资抵达的中转站和桥头堡。
烛龙基地内部,庞大的迁移机器全速运转。
分三个序列批次从全国各地转移至新的家园,
第一序列为天梯先遣队后续支援包括工程兵、医疗队、通讯专家、带有能源、材料、生物、武器的核心科研团队,掌握小型精密仪器、源生藻母液、耐寒作物种子库、武器研发核心数据的技术人员及其直系家属。
第二序列队伍在3个月内到达,主要包括工业设备拆卸打包团队、熟练技术工人、基础教育及医疗骨干、部分战略物资龙焱电池原料、特种合金、药品等。
第三序列队伍在6到12个月内到达,主要包括基地维持运转的必要人员如内卫、后勤、基础生产、普通民众以及可迁移的非核心物资。
老弱病残及无法适应高原环境者,
将视情况安排在最后批次或留在加固后的烛龙基地作为次级避难所。
工程兵化身现代愚公,在向高原进发的路线上,利用重型机械和龙焱外骨骼,逢山开路,遇水架设临时浮桥或开辟绕行路线,
沿途设立补给站和紧急避难所。
而这条用汗水和鲜血铺就的道路,被称为天路。
在运输上更是达到了极限,
动用了所有能移动的载具,
经过高原适应性改装的、龙焱电池驱动的重型运输车、依靠地效原理在相对平坦盐碱湖面滑行的地效运输器、甚至恢复了部分老旧的蒸汽机车在尚存的铁轨上做短途运输。
空中力量更是极其宝贵,
仅有的几架改装垂直起降无人机和旋翼机,用于紧急运输和侦察。
当第一批核心建设队伍抵达昆仑之心时,迎接他们的是刺骨的寒风、稀薄的空气和一片荒芜。建设只能在极端环境下展开,
虽然同样是世界屋脊,
但末世前与末世之后完全是两个概念。
首要任务是利用先遣队探明的地热源,建立的地热能源站。
工程在冻土和狂风中艰难推进,钻探深井,铺设耐极寒的管道和换热器。
当第一股滚烫的地热水驱动涡轮机发出轰鸣时,
意味着新家园拥有了第一颗跳动的心脏。
为了抵御严寒、狂风和可能的酸雨与辐射尘埃,
基地主体设计为半埋式结合高强度合金与新型复合材料构建的巨型穹顶结构。
利用山谷地形,将部分功能区嵌入山体。
建设者们如同蚂蚁般,在严寒和缺氧中,焊接、浇筑,让钢铁的骨架在高原上一点点升起。在初步建成的、具备基本保温和空气循环的农业区内,耐寒的烛光青、雪绒菇和源生藻被小心翼翼地移植进来。
利用地热余热和LED光照,艰难地维持着这片人类未来食物的摇篮。
雷钧的队伍在完成昆仑之心选址和磐石营地建设后,任务并没有停止,反而再次升级!
现在的世界只是过了几个月,但相比于之前就像是一个新的世界,
一切都是陌生的。
他们是第一批走出烛龙基地的人,
可以说是探索者当中经验最为丰富的人,
最重要的人只能让他们来做。
第一步就是高原资源勘探,
利用携带的便携式勘探设备,
在昆仑之心周边数百公里范围内疯狂搜寻一切可用资源,
高品位露天矿脉,尤其是铜、铁、稀土、锂)、可开发的地热与水能点、相对安全的深层地下水、以及任何可能适应高原环境的动植物资源,哪怕只是耐寒的苔藓或地衣。
发现即标记,数据实时传回。
第二步就是建立次级补给站或者瞭望哨,
在关键矿点、水源地或交通隘口,利用预制构件和就地取材,
快速建立小型、坚固、具备基本防御和补给功能的次级站点,
建立补给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