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严峻的是外部威胁。
附近的部落武装和溃散的军队,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鬣狗,不断试图冲击庇护所坚固的大门。庇护所的守卫们不得不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枪声在沙漠的夜空下不时响起。
他们守护的不仅是资源,更是一个即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生活方式。
南美雨林,“守望者”生态公社:
这是一群由环保主义者、科学家和理想主义者建立的庇护所。
他们更依赖于自然和谐共生的技术:水力发电、温室种植、雨水收集。
内部氛围相对平等和谐,强调共享和互助。
然而,极端严寒是他们未曾预料到的巨大挑战。
热带雨林的植物大面积冻死,温室保温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他们缺乏应对严重冻伤和呼吸道疾病的药品储备。
一种无力感和悲观情绪开始蔓延。
他们的理想在绝对的自然力量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一位老科学家每天记录着温度和数据,眼神中充满了“我早就警告过”的悲凉和无奈。
一个小型私人避难所内。
储备的燃油不足,供暖系统开始间歇性停机。
温度逐渐下降。
起初,人们还能保持体面,相互安慰。
当室温跌破零度,恐惧开始蔓延。
为了一条毛毯,平时彬彬有礼的绅士可以大打出手。
当食物开始定量配给,猜忌和囤积开始出现。
“是他!他偷偷多拿了一份压缩饼干!”
“我没有!你血口喷人!”
争吵,背叛,甚至……为了节省口粮而发生的黑暗事件,在密闭的空间里悄然上演。
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在生存压力下被无限放大。
约翰牛,某处古堡地下掩体。
一群幸存者围绕着最后一点威士忌和罐头,眼神麻木而呆滞。
收音机里早已没有任何信号,只有无尽的沙沙声。
他们与外界彻底失联,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还会持续多久。
绝望,如同毒药般侵蚀着每个人的心灵。
有人开始出现精神分裂,对着墙壁自言自语。
有人选择了自我了断,用最后一点力气爬出掩体,融入外面的冰雪。
一天,
两天,
三天……
地表的气温,已经稳定在零下五十度以下。
暴风雪日夜不休。
外面的世界,已经彻底变成白色的荒漠。
救援越来越艰难,代价越来越大。
但每一天,都有新的幸存者被接入地下。
指挥部的统计数字,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依旧在极其缓慢地……向上跳动。
90. 1%...91.5%...92.8%...
每一个百分点的背后,都是无数人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奇迹。
第五天。
最后一支成建制的救援队,从最近的一个大型避难所,
带回了最后一批能够行动的幸存者,共计一百三十七人。
他们几乎冻成了冰棍,许多人需要被抬着才能行动。
随着这支队伍的进入,
那个入口巨大的、重达百吨的合金防爆门,
在数十名壮汉奋力推动和齿轮的呻吟声中,
缓缓地、不可逆转地,彻底闭合!
咔嚓!
沉重的锁死机构发出最终扣合的巨响。
彻底隔绝了内外两个世界。
指挥中心,
屏幕上的数字,最终定格在:
全国总人口转移安置率:99.7%。
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吴卫国看着那个数字,久久不语。
林风站在他身边,同样沉默。
他们知道,这个数字背后,是那0.3%永远留在地表的同胞,
是无数冒着生命危险执行救援任务而牺牲的战士和志愿者,
是长达五天五夜不眠不休的极限拼搏。
但,他们做到了。
在文明彻底熄灭后的第五天,
熊猫国,完成了近乎不可能的全民转移。
烛龙,成为了人类文明在冰封纪元中,唯一的、巨大的诺亚方舟。
虽然拥挤,虽然压抑,虽然前路未知,
但,火种,保住了。
当熊猫国烛龙基地那沉重的最终闸门落下,彻底隔绝内外时,
国内99.7%的人口得到了庇护。
虽然拥挤,虽然艰难,虽然仍有牺牲和痛苦,
但希望仍在,秩序仍在,文明的火种仍在顽强燃烧。
而与此同时,国外。
几乎所有地表生命迹象已彻底消失。
冰雪覆盖了一切,城市、乡村、道路、河流……都变成了毫无差别的白色荒漠。
只有极少数深藏地下、资源充足、且运气极好的私人庇护所,还在绝望中挣扎。
但他们的未来,同样黯淡。
与熊猫国烛龙基地那种强大的国家组织力、集体主义精神、高度纪律性和长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