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探望
林颂此次京市之行,肩上担着刘兆彬一项重要嘱托,为六五厂申请增加一条收音机生产线探路。
这条生产线,刘兆彬并非空想,之前送给县革委会孟主任的礼物,就是厂里技术骨干做的收音机。
林颂非常支持刘兆彬这个想法,从长远来看,将来政策发生变化,有了这条生产线,六五厂可以更快调整步伐适应未来的市场环境。林建国那边很靠谱,七拐八绕联系上了在某实权部门担任司长职务的陆文龙。两人当年在部队有过一段并肩作战的经历。加上林建国在电话里提到女儿朴颂是淮南三线厂的领导,这次来部里开会,有些关于一线生产建设的具体想法想汇报,陆文龙觉得应该见一见,听听来自基层的声音,了解实际困难。第二天上午十点整,林颂准时出现在了陆文龙的办公室。“陆司长,您好,我是六五厂的林颂。“林颂进门后恭敬地问好。“林颂同志,坐吧。"陆文龙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三线建设是国家的战略重点,你们坚守在山沟里,辛苦了。”
“谢谢陆司长关心,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谈不上辛苦。"林颂端正地坐下。她没有一上来就直奔主题,而是简要而清晰地汇报了六五厂当前承担的主要生产任务以及完成情况。言语间透着对生产业务的熟悉和对一线实际情况的没入了解,很快便赢得了陆文龙专注的倾听。看时机成熟,林颂才顺势将话题引向了收音机生产线。“陆司长,我们厂领导班子经过反复研究,认为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挖掘潜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她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增加收音机生产线的想法和初衷,“我们也是充分利用厂里现有的精密加工设备和技术力量,挖掘潜力,既符合′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也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她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收音机:“这是我们厂利用现有条件试制的样品。请您检验指正。”
说着,她打开开关,调节旋钮。一阵清晰广播声便从喇叭里传了出来,播报的是当天的新闻和社论,音质稳定,几乎没有杂音。陆文龙的目光被吸引了过去:“这是你们自己做的?”“是的,陆司长。从电路板到外壳,完全是我们厂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力量,自己加工、组装、调试的。"林颂肯定地回答,将带来的材料递了过去。材料是韩相完成的,内容扎实、条理清晰,数据详实,论证充分。陆文龙接过来,掂量了一下分量:“嗯。你们有这个想法,主动为国家分忧,为人民群众考虑,挖掘内部潜力,这个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说完,他翻开材料,快速浏览着关键部分:“不过,增加生产线,涉及面很广,不是小事。材料先放我这里,我需要找个时间,仔细地、全面地看一看。当然,最终能否批准,还要看统筹安排和全国的计划平衡。”他的表态严谨而留有余地,但愿意收下材料并表示会仔细看,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林颂立刻站起身,态度诚恳地道谢:“太感谢陆司长了,能得到您的指点,我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继续抓好革命,促好生产,绝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她知道,这件事,在陆文龙这里,已经成功地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剩下的,就需要等待,以及后续可能的补充材料和沟通了。林建国又带着林颂拜访了几位在关键岗位任职的老战友、老关系。林颂再次拜访了那位老首长。
老首长见到他们,很高兴,他问起林颂这次来京开会的情况。林颂条理清晰地将会议的主要精神和六五厂后续的落实思路汇报了一下。这一下似乎引出了老首长的谈兴,说起了当前国家在工业布局、三线建设巩固的一些最新政策和风向把握。
林颂聚精会神地听着,偶尔提出一两个问题,老首长话也多了起来,不仅分析了政策,还点评了一些部委里不同领导的行事风格和关注点,这些信息对于林颂来说,无异于无价之宝。
“小林啊,"老首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年轻干部,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像你们探索收音机生产,这个方向是对的,但要把握好度,对为国防科研提供配套产品,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是,首长,您的指示太重要了。我们一定牢记在心。"林颂适时地表达感激和受教。
这几天,周美娟吸取之前的教训,偷偷把家里那些稍微稀罕点的吃食藏了起来。
但这并没有让她心里觉得踏实,林建国现在三句话不离“颂颂有眼光”“颂颂有格局”“颂颂像我”,父女关系越来越好。明明不久前,她告诉林建国林薇怀孕的消息时,他还满脸喜色,嘱咐两姐妹要互相帮衬。怎么转眼间,所有的关注和认可,全都倾斜到了林颂一人身上?
她陷入了一种恐慌中,然而,更令她恐慌的是,林颂要留在京市过年。这意味着林颂要在这个家里长住,意味着她周美娟得天天面对这个心思深沉的继女。
恐怕到时候,过年期间所有的采买、准备、做饭、收拾大半都要落在她一个人头上。光是想象自己像个老妈子似的伺候他们,忙前忙后,她就觉得胸口发闷,喘不过气。
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无处发泄的怨愤交织在一起,周美娟睡不好,吃不好,每天看着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