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着你说的新吃食来的,可不能叫大伙儿失望呀!”唐宛前几日就跟这些老主顾说了要开铺子的事儿,为了吸引他们前来,特意透了几句上新品的计划。原想着为了这个,大家伙儿多少会愿意多走几步来捧场,没想到他们竞这样给面子,大清早就在门口候着。唐宛心里暖意涌上,不由加快了手里的动作,笑道:“多谢各位叔伯婶子、哥哥嫂子们捧场,我们这就开门迎客。”见人越聚越多,袁娘子和马娘子也赶紧过来帮忙,将卸下来的门板齐齐抬到后院码放好。
这时,站在前头的几位客人才有空往里打量。只见铺子里两间店面被从中间隔开,东边稍宽敞些,摆了四套桌椅,显然是留给堂食的客人;西边临街的位置搭了个灶台,旁边的案板上摆着两个装满了面团的盆子,后边则是两张长桌,桌上各摞着五屉蒸笼,热气隐隐透出来,混杂着面香和馅料的香味。
靠墙紧挨着的两条条凳上,摆着两个大陶罐,罐口盖着竹帘,有隐约的卤香飘出,应该是浸泡着的卤蛋。旁边摆着几个系着红绸的竹篮,上面盖着干净的纱布,看不清里面装的是什么,却勾得人忍不住想上前一探究竞。开门之后,先揭招牌。
铺子东边的门楣上,红绸覆盖着一方长形物件。唐宛带着铺里众人,先点香恭恭敬敬地拜了灶神、财神,烟雾袅袅间,门外道贺声连连,在众人的瞩目中,唐宛伸手扯下红绸。
绸布滑落,露出自上而下竖挂的四只圆蒸屉。不大,直径约两尺,屉布用粗棉线牢牢缝在上头,正中以藏青绣线工整地绣着四个大字:“唐记早食"。
“这招牌倒是别出心裁!"有人低声赞叹。“很有些巧思,蒸屉招牌,一看就是做吃食的。”红绸落地的同时,店内袁娘子掀开桌上的蒸笼,香味伴着热气一下子升腾涌出,她爽朗喊道:“头笼包子一一热乎的一一”唐宛站在门口,笑着招呼:“今日开张,不论买什么,买多少,也不论新客老客,人人都送一块红糖发糕!!”
这红糖发糕,却是她前一日就备好的,省去了早晨忙活的功夫。听说有赠礼,虽不知那所谓红糖发糕究竞为何物,滋味如何,围在门口的客人们全都精神一振,面上露出几分期待。“唐娘子,给我拿四个肉包!”
“我要两个菜肉的,两个三鲜的!”
“给我捞十个卤蛋,再随便拿几个包子!”唐宛却是笑了笑,说:“今日请袁娘子帮大家拿包子,马娘子来发红糖发糕。”
收钱的活儿暂时还是唐睦来做,什么时候他腻歪了再换人。客人们只当她是当了东家后忙得顾不上这些细活,也没多想。马娘子闻言走到条凳边,拎起一只系着红绸的竹篮走出来,篮子盖布一掀,里头露出一块块被切得方方正正、码放整齐的红棕色发糕。“这就是赠送的红糖发糕?"有人探头问。那人正好买了肉包,马娘子便取了一块递过去:“您尝尝看。”那人接过就咬了一口,齿间立刻溢出醇厚的红糖香,连声赞叹:“这个好,甜而不腻!”
这发糕用麦粉蒸成,放了一夜仍是蓬松绵软,轻轻一捏便迅速回弹,入口软糯又带着微微的弹性。
后头一位客人举着手里的包子高声道:“我也买了,给我一块!”马娘子忙递过去,那人吃了一口,立刻问:“这发糕卖不?多少钱一个?”正往西间灶台添炭的唐宛闻言,微微一愣,随即扬声道:“这是今日开张给各位主顾的谢礼,做的不多,只送不卖。若是大家喜欢,往后隔几日就蒸一回。”
那人听了惋惜不已,转头对同伴说:“哎,这甜口的,我家闺女最爱,都怪我嘴快,该留着带回去再吃的。”
唐宛笑道:“那就多拿一块,让小娘子也尝尝。”那人连声道谢:“多谢唐娘子!”
忽有人瞧见她净了手,拿起手边的饼胚在案板上擀了几下,便好奇问:“唐娘子在做什么?”
“我来做今日的新吃食一一葱香肉饼。”
原来新品不是红糖发糕,而是葱香肉饼?
原本买了包子正要离开的几位客人,脚步顿时慢了下来,纷纷伸长脖子,想看看这位唐娘子又能捣鼓出什么新花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