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九章(2 / 4)

何知道自己学到的知识是对的呢?蔡邕领头刻成的《熹平石经》,就像是一套标准的官方课本。虽因设置在太学门前,论起流通还是难了些,但起码,它先给读书人排除了种种争议,必当流芳后世。

这样的功绩在前,屈身事贼只能算是小事。“我卫觊自认还有几分看人的本领,陛下说,孰轻孰重,他分得清楚,这话是认真的。有志有节者,当效卢公,但蔡公等人,只要仍忠于汉,便算不得臣贼子。昭姬一一”

他回过头来,“有这句话在,你当安心了。”蔡昭姬愣住了。

卫觊的下一句话,也到了她的面前。

“你知道吗?你担心的是你父亲会不会被董卓牵连,陛下却已在担心,似董卓这般不敬礼法不通文墨的粗人在京中为患,两边交手起来,京中藏书典籍如此易于损毁,还不知能保存下来多少。毕竞,就算是董卓,他要的也只是你父亲那个大儒的名号,而不是真重视你家那几千卷的藏书。”蔡昭姬:“陛下他……”

她是真没想到,在陛下的想法里,蔡邕刻成的《熹平石经》,居然是他的一张保命符。哪怕这话说出来,少了几分帝王肃清叛乱绝不可被人冒犯的威仪,他依然毫不犹豫地告知了卫凯。这也是一句,足够打动人的话。“……其实,陛下不必担心此事。“蔡昭姬轻声说道,“我自小过目不忘,将家中藏书倒背如流,如若陛下需要,我也能将它们全部默写出来。”卫觊猛地一惊:“你说什么?”

蔡昭姬面上的忧色终于散开了少许,只剩了一派正色:“我说,我家藏书千卷,我都能为陛下默写出来,只求为我父亲脱罪,另有一事相求!”卫觊上前一步,顿时意识到,自己先前只将蔡昭姬当作是卫仲道的妻子、蔡邕的女儿,实在是小看了她。“你且说来,我替你向陛下转达。”蔡昭姬看向了自己的手中:“这封信…”

这封信在经由刘秉校阅过后,被河东卫氏的人快马加鞭地送入了洛阳。抵达显阳苑外的时候,此地正是一片张灯结彩的欢庆场面,乍看起来还以为是董卓在娶亲。结果信使被人从偏门引入的时候才被告知,原是董太尉已将自己的母亲从凉州接来了,还将她封为“池阳君",地位之尊贵,堪比先前被他让人杀死的何太后之母。

京中众人大约早已默认了董卓的种种特权,也不敢随意评点,今日还得端着笑容上门来,给董卓和“池阳君"送上贺礼。董卓可不管这些人是不是被迫的,眼见他这一高升,母亲、弟弟、孙女全跟着他鸡犬升天,早将李儒对他“要谨慎行事"的劝谏抛在了脑后,一边听着座中的吹捧,一边多饮了几杯。

被人架着回到后院的时候,他那壮硕的身子都已有些摇晃了,脸上也是一片酒气。

直到有人来报,河东有信送来,他才突然一惊,像是稍从醉酒的状态里挣脱了出来。

可当信到面前的时候,董卓拆信而阅,又忍不住笑了,重新摆出了几分昏昏然的样子。“这信啊一一”

这信上洋洋洒洒千文,由隶书而写,字迹却有些熟悉,与他平日所见蔡邕的字体格外相似,只是笔触不如蔡邕爽利有神,但仍不失为书法名品。想来并非出自卫觊之手,而是由蔡邕之女蔡昭姬所写。“我何来要拿蔡伯锴为人质,威胁他女儿的意思?哈哈哈哈哈真将我当成洪水猛兽了,还为了再讨好我些,让个女流之辈来写信。"董卓拍案大笑,对这信中所写种种,不免多信了几分。

想来有这份敬畏在,无论是卫觊还是蔡昭姬都不敢对他有所隐瞒。一见李儒匆匆走来,董卓连忙把人抓了个正着:“来来来,随我一并看看河东的这份书信。”

李儒面上正有几分焦虑之色,连忙开口:“太尉……“哎,其他的话权且不说,等看完了这封信,把河东的情况弄明白了再谈!"董卓直接打断道。

李儒无奈地应了声“是",便见董卓将信展开到了面前。二人一并细看这信,也几乎在同时变了脸色:“吕布进攻并州?”董卓“砰"的一声,厚重的手掌和桌案撞在了一处,发出了一道闷响,“怎么,他难道还要将此事盖在我的头上?”

董卓可没忘记,上次吕布送来的那封信,是如何让他记住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在义子被人俘虏的时候,一定要尽快断绝关系,以免这个义子是吕布这样的疯狗,还给他惹出种种麻烦。

现在他又折腾出事情了!

并州,这地方和他董卓的渊源不小。

当年朝廷想要分他兵权的时候,就是给了他并州牧的官职,但他在河东胡搅蛮缠、拒不上任,只能算半个并州牧而已。更有意思的是,在入洛阳后为防兵权不能尽数归拢在手,起冲突的也是并州刺史丁原。

而吕布既是他董卓的义子,又是丁原的旧部,带兵前往并州,说一句名正言顺,不过分吧?

“他和南匈奴联手,去了并州……这总不能再好意思说,是为了我吧!"董卓阴沉着一张脸,先前因庆祝母亲受封的喜气,全消失不见了。“文优,你说说看!”

李儒没像董卓一般生气,但若细看的话就会发现,他的眉心压着一道褶皱,显然也是觉得,这打人措手不及的,并不是个好消息。唯一的好消息大概是,卫觊此人还算上道,蔡昭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