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七章(3 / 4)

或许是因为董卓的这封来信,让陛下比起之前更多了几分焦灼的情绪,脚步也迈得有些大,少了贵族子弟行动从容的风范。但一想到,在他到来前,这艰难拼凑起来的小朝廷已有了自己的破局之法,有他没他都区别不大,仿佛他纯属是靠着一张嘴皮子挂靠上来蹭车的,他工觊又怎敢对陛下的仪态有所妄议!

在众人驱车赶赴河东盐池后,卫觊更是震惊地发觉,此地好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盐池的外围已平地拔起了一大排的民舍,被围挡强风的木栏簇拥成了一片,住了有数千人。在民舍的一角,充当厨房的那几座屋中炊烟升腾,让这临时搭建的营地内多了不少烟火气。

虽然此地暂时落脚的流民仍旧面黄肌瘦,更有惨淡者衣衫破败,但并无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而是各自操持着自己的活计。他再转头去看,在最靠外的一片平地上,此前由卫氏协助采购的干苎麻已经被送到了此地,做着翻晒清点的工作。

手脚勤快的妇人已在按序抽皮去根,再由那些打杂的孩童将其送至后面的库房。

再向里走,盐池的外围已增兵把守,除了看得出精锐模样的前并州军,剩下的大多是从黑山军与白波贼中遴选出来的。但卫觊看得出来,这群人平日里的饭食应当不差,否则养不出这等精气神来。而相比于这些守军,更让卫觊震惊的,还是一个个盐池也已在这短短时日间,经过了大幅的改造。

“这里……

“这是陛下提出的精制食盐之法,卫氏范氏所得的精盐和先前并不是一套制作流程,是放弃了前面的几处池子,只保最后一池的产盐。盐中的杂质都已被滤在了前面,我说它能延年益寿,也不算骗了伯觎吧?”卫觊怔怔地应了一声“是”。

他甚至觉得,陛下和刘备都厚道得过分了,他早该收回那句“比董卓还过分"的话。

目之所见,都是下地掘池的劳工,和在最后的咸池中堆盐的身影,虽工序比之前繁复,但产盐的效率并不低。

此地也俨然一派井井有条的样子,和他之前误会是匪寇占据此间的样子大相径庭。

又听刘备在旁说道:“你看,这里先前虽是盐监,但办事着实不力,陛下要重定江山,从这处产盐之地开始,也算是个好兆头。”“是,是…何止是个好兆头。”卫觊下意识地接道。一个有本事的皇帝麾下会聚集能臣干将,但真能做稳这个位置,绝不能只靠着能臣。他此前觉得陛下有先祖之风,这句评价应当没有说错。他更觉庆幸的是,陛下不止是一位悄然崛起的明君,还应当是一位仁君。在瞧见陛下来时,那边有一位老盐工匆匆拎着盐铲就小跑了过来,和陛下汇报着什么。自卫觊在后方所见,陛下的侧脸上不见有不耐烦的神色,而是认真地听了一阵,随即低声回了两句什么。

又见陛下开口发问,那老盐工连忙伸手一指,为陛下指明了方向。随后两方别过。

司马懿小跑着过来,向他们这些后面跟来的人说道:“陛下说,他先过去瞧瞧,看看那于夫罗是何许人也,能否担得起重任,几位先在此地自行走动。”卫觊原本就有些心情复杂,此刻也只好点头应下。但眼看着司马懿又已跟着刘秉去了,怎么看都像是他的同类竞争对手走得比他快,他又开始焦虑了。

刘备本欲走开,却被卫觊拉住了衣袖:“玄德,我想向你问个话。”他指了指眼前的盐池,打听道:“你觉得,等此地的精盐有了官营的名头,正式向外兜售的时候,应当售价几何?”刘备不解:“伯觎问这个作甚?”

卫觊连忙回道:“当然是因为,若是高于一斗八十钱,我便即刻将钱补上!”

司马懿的父亲人还在洛阳呢,这两个年轻的一定不能当家做主,他不一样,他有绝对的决策权!只是现在还缺一个名头,名正言顺地把钱送到陛下的手中。

刘备:……那还是得问问陛下吧。”

怎么说呢,这会儿他和张飞也是一个想法了。卫觊此人,前倨后恭的反差,是不是也太大了一点!

难道,这就是河东的民风吗?

而在前方,刘秉已带着司马懿,顺着那盐工的指示,走向了于夫罗的所在地。

匈奴人的长相还是好认的,在一众充入此地的盐工中也没几人,此前还闹出过一些事端,那也不怪老盐工将他记牢了。甚至在送刘秉离开时,还多告了两句状,说他干活不太安分。

倒是有个年轻人,之前和人打斗弄伤过腿脚的,还算是个老实人,也不知道是怎么和这个匈奴人混到一处去的。

刘秉也远远就瞧见,那胡髭满面的匈奴人,正抓着那个被吕布打伤的“老实人"在说话,大约是因体力不错,已干完了活计,有了忙里偷闲的工夫。他一声未出,从后方的垄上缓步走了过去,也并未引起于夫罗的注意,恰好听到,他还在用蹩脚的汉话和徐晃交谈。“我真觉得这个想法挺不错的,你怎么就非觉得不行呢?”司马懿跟在刘秉身边,立时皱起了眉头,只觉那盐工说他不安分果然不假!一听这话就知道,此人必定要做些图谋不轨的事情。说不定还是想要在此地劫掠一番,鼓动此地的人重新杀出去。

也不知道光靠着赵云张辽带兵戍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