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第123章
来到这桑树巷半个月有余,季凤早将附近混熟了。如今太阳还没下山,渭桥北头的交门市还未闭市,季凤攥了钱,风风火火的跑去了。
“二凤,晡食了还往外跑,不怕你阿母捶你啊?”对面倒泔水的刘老姑见状道。
“阿母唤我打酒去,怎么会捶我呢?”
不一会儿将东西买回来,余了三个钱,田氏叫她留着买糖吃,这就是季凤最盼着跑腿的缘故了,将钱塞进自己的小荷包,这里头还有从前在郡守府带出来的三十个钱。
当初阿姊借了她和小珠的这钱去买菜,后来将地底下的银饼挖出来了,破了银子便将钱都还给她与小珠了,每人各三十钱。平时去渭桥北头跑腿多了的钱还能攒着,偶尔拉了小珠、小幺,买个油滋滋的羊肉胡饼分着吃。
外头蝉虫啁鸣,老桑树在微风中簌簌作响,这外间的门开着,后头有扇小窗支开了,能透进股凉快的风来。
她们向案就食,季胥吃着搁马酒,那三个小的喝柘浆,吃上口菜,说说笑笑的,竞像过年似的欢快。
“那会儿在涿郡,我还直担心到了长安要怎么活,如今倒好,槐市那处有了营生,日进三百钱!这要搁在老家,不多久就能买田置地,养些佃户收佃租,成了富户了。"田氏乐道。
季胥道:“我赚了大钱,在五陵给阿母买房置地,再置一辆轺车驮着阿母,天天的从东市逛到西市。”
这话哄的田氏越发开心了,搂着她亲香不已,“我女儿有出息,到时让她金大妇眼馋去!不就是两间屋子,一匹马,还能教她狂一辈子?”
季胥给田氏斟了酒,哄说道:
“我瞧着槐市那处好,阿母何不撇下码头那边,咱们母女同到槐市摆摊去?不比阿母在码头搬搬扛扛的轻松许多?”“可码头那处……”
田氏犹豫住了,她在码头做活,看准的是能顺东西出来卖钱,听说明日要运一船铜器下江南,她哪放的下。
又不敢和女儿说实情,只道:
“那也算不得辛苦,不过是搬一阵歇一阵罢了,是槐市忙不过来?明日叫上二凤去给你帮忙。”
季凤咬着鸡脚骨连连点头,“我早都想去了。”“不是我这处忙不来,我看那太学生日常要用些笔墨,都得绕远去买,我想着,阿母若从城北的直市,贩些个毛笔砚台之类的小东西来卖,生意想必差不了,比阿母在码头划算多了。”
季胥道,拴住田氏在槐市,既能挣钱,又能免了她顺东西的风险,在槐市就算被市吏上值撞上了,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家当被没收,人被驱赶而已,况且抢着点也能避开他们。
“如今女儿虽说日进三百,但离买房也还差的多,买了房不仅阿母脸上有光,咱们也能有个安身之处,就是她们三个小的,也好在附近接着读蒙学呀。”当初来长安有一个原因,就是妹妹们读书的事,可是这阵子在附近打听了。这蒙学不比全国招生的太学,长安附近的蒙学多是只收三辅地区的学生,她们户籍在吴地,读不了,落户长安才能达到入学门槛。但她们在这长安无房无地,家赀微薄,是没法迁户在此处的。因此最近都是季胥睡前在教妹妹和小幺学《仓颉篇》,但她究竞没有经历这个朝代的教育,有的只是上辈子练习八分书,对阅览过的汉隶古卷的熟悉。蒙学的书籍通俗易懂,识字算术她也能教。但涉及到天文学的算经就不成了,她在那槐市淘了本翻旧了的《周髀算经》,自己也还在翻看学习的阶段,不时的要请教那些太学生,远不及融会贯通的阶段,就别提教授两个妹妹了。
况且她每日要做吃食,能教她们的空暇并不多,究竞还是要送去蒙学,更为妥帖长远,尤其不想将小珠耽误成伤仲永的故事结局。这话说的田氏动心了,次日酒醒了,算了算账。女儿在槐市那卖熟食,除去面粉、糯米粉、枣脯、胡桃等的本钱,能日入三百钱,月入九两;她在那码头搬搬扛扛,不时的顺点漆器出来卖,加上每日应得的工钱,一月能有一两半贯钱的进项。
除去每月一两半的赁房钱,六百的薪水钱,八百的油米钱,并些个头油皂荚、针线布头、菜蔬杂物,一家子五口人,怎么也要五六百才够使。这样一来,家里每月还能攒下七两银子,这要搁在老家,做梦也要笑醒了,可这长安之地,五步一个高官贵人,十步一个富贾。就连那隔壁的金氏,也有自家的两间房、一匹马、一头牛。田氏掐指算了算道:“这安陵邑还是五陵之中房价最低的,就是买两间屋子,竞也要七八年才能攒够?且还不知道日后房价涨不涨呢。”便听季胥的,撇下码头的活计,由季胥陪着,到城北直市挑挑拣拣,进了一担货回来。
次早和季胥同车去了槐市,那直市出名的一口价,她进的多,价钱便宜,到这处能挣个差价。
因她卖的是用的,到了同样做这营生的老翁附近。“老丈,你这席子自己编的?好手艺。”
这老翁面前摆了草履竹席,都是亲自织的,点了头道:“我与家中妇人织的,背来卖几个钱,你卖何物?”只见田氏将筐箩倒扣过来,上架木板,摆了些兔毫、砚台、墨块、竹简、木牍之物,连铜镜都有,
“你瞧,都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