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在西汉庖厨养娃> 第 119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19 章(1 / 2)

第119章第119章

入了函谷关,她们边走边看,见那膏壤沃野变成了城池闾里。这是到了京兆尹所辖的渭南郡,越靠近长安,越是瑰货奇物,鸟集麟萃。因着长安城内多是未央宫、长乐宫、明光宫这样占地广阔的皇室宫殿群,留给贵族、以及百姓居住的闾里还不到整个城区的三分之一。况且这时候的望门贵族,都流行住那大第,要建的又高又阔,长安城内地狭人多,是容纳不下这些大宅第的。

因此在长安以北的五陵原上,在各个汉室皇帝的陵墓周围,渐渐的形成了高官贵族聚集的县邑,也叫陵邑。

沿着渭水北畔,自东向西分别是阳陵邑、长陵邑、安陵邑、平陵邑、茂陵邑,这五陵,可谓是长安的“二环"了。

季胥到了这,就想起背过的课文“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见了这样的富贵地,才道"五陵少年"难怪是富家子弟的代称。这五陵,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高祖的长陵邑。最早还得追溯到建国之初,高祖为了强本若末,巩固关中,下诏从关东移民入关,以奉长陵,长陵邑也就此建立完善了起来。这迁移入关的,也绝非一般人,是当时二千石的高官、原先的关东六国贵族豪杰。可想而知如今这长陵邑住的,都是开国功臣之后、齐楚贵族之后。出行多是以马牵引的轺车,二千石官员才能在马车两边漆的红幡,在这里竞是常见的了,甚至有二驾、三驾、四驾的马车,看着极其势派。季胥这样一辆破败的牛车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了。“神仙咧,这院子竟看不到头,能住下多少人啊。”“啥时候咱们也能住这样大的院子,就是做了神仙了。"季凤道。“得攒了几辈子的钱,才能住的起这么大的宅院?"田氏则声道。这长陵邑以高门大第为主,多是时常往返长安城内,要参与朝会的官员才会在这赁宅院,一家老小居住,赁一间单独的小屋子也难的。她们没有在这多停留,路过后到了隔壁的安陵邑。这处的屋宇鳞次栉比,闾里直巷,拥挤不堪,不像刚才的长陵邑,有种不实之感。

这里渭桥流水,炊烟袅袅,牛车也见得,光膀子纳凉的汉子也有,市井之气厚重。

“咱们这安陵邑,住的多是倡优乐人、市井子弟,虽不如长陵邑地方大,但也有万户人家,五六万的人口,你要赁一间空屋子,找我可就对了,这安陵邑大街小巷,没我不熟的。”

这驵侩头裹皂巾,身穿酱色短衣,瞧着不比季胥大多少,一副机灵的模样,带着她们相看屋子。

第一间,在外头就听见了鼓钹声,进了才知是里头住的一家人正在排滑稽戏,演习吹打,凤、珠,并小幺,站在边上看的津津有味。田氏背了手,这里觑一眼,那里拍拍墙壁,扳着季胥悄悄道:“这处不好,在那茅房边上,这院里不止我们一家住,他们一上茅房,我们尽闻他们的臭气了,还有这敲敲打打的,一时还新鲜,成日都这样,听的耳朵疼,这里不好,再找过。”

那驵侩好脾性的带她们去下家。

“一个月三两赁钱?这里的人都这么能挣钱?不成不成,太贵了。”听田氏这样说,那驵侩领了她们到桑树巷。这桑树巷的名字,皆因桑树而来。

只见巷口桑树成排,五月中旬都挂果了,这附近的孩子攀在树上摘桑甚果儿吃,叽叽喳喳的。

推开巷尾一处院子,这里原是一间南向的仓库,后来在旁边搭了简易的厨房,另将院子围住了,院中也种有一棵桑树,占了大部分地方。她们四五个人并一具牛车再进去就越发狭紧了,田氏倒很满意,说:“这间好,一两半银子,便宜了一半呢,我就看好这桑树,既能躲荫,如今能摘桑甚,将来叶子还能采来吃。”

最后先交了一个月的赁钱,另给了驵侩一成的佣钱,她们便在桑树巷落脚了。

“辛苦小郎陪我们走这半日工夫,这包风干栗子拿着吃罢,是燕地带来的。"季胥道。

驵侩小郎拿着这栗子,好心肠的道:

“我看你们老天拔地的来这里也不容易,置办些席子、刀俎、扫帚的,还要费好多钱呢,若不嫌远,可以去槐市,买那些太学生用过的。”“槐市?”

卸车的田氏听见了能省钱,问道,

“这槐市在哪里?才刚我们从那渭桥北头的交门市过来,那里的东西比关东贵多了,看了都没舍得买。”

驵侩小郎蹬着院门口的门槛,咬了风干栗子来吃,将壳一吐道:“在城南,走着去得一个时辰,你们有牛车倒也不妨事,那槐市在每月朔日、望日这二日才开市,都是附近的太学生在那交易东西。”“哎呀,那咱们赶上了!今日可不正是十五望日,快,快,将东西卸下来,咱们到那买东西去。”

田氏忙的张罗道。

这屋子空落落的啥也没有,一推门,倒招下一层灰来,迷了眼睛,墙上不知何年涂的白石灰斑驳不堪,都成黑的了。厨房还油腻腻的,烂簸箕里菜叶子干巴了,进来一踩都是灰印子,需要好好的打扫一番。

她们腾了牛车,只带银子便向城南去了,一路问到那槐市。只见这里槐树成林,绿荫匝地,太学生们便在槐荫下卖东西,面前多有书籍。

笙、竽、筝、箫这样的雅器也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