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不让娘和大姐姐知道。”
“那可不行。”江暖摆出一副大人样,义正词严道,“琪哥儿是大姐姐亲自生的,三丫可不是。”
江晓依旧木然:“不明白。暖姐儿,那你要是大姐姐生的,是不是也是我外甥。”
凌花哭笑不得,收了力气,在他的屁股上拍了清脆的一巴掌:“乱讲,那辈分不得乱了套。你还小,这事儿闹不明白也正常。好了,别说这些胡话了。晓哥儿,带琪哥儿玩去吧,你这个做舅舅的,可得把外甥照看好。”
江晓便牵着琪哥儿的小手,带他到一边玩去。
另有江暖负责喂他社糕吃,还贴心地把糕点上她自认为不好吃的红绿丝挖了。
江眠看得心都快化了:“要琪哥儿平日里也能像暖姐儿和晓哥儿一般乖巧就好了。娘,你是不晓得这个岁数的男娃有多淘气。”
凌花一脸难以置信:“你忘了啊,他俩在琪哥儿这个年纪,也是一模一样的狗都嫌。没法子,只能熬,熬过去就好了。”
见江眠一脸丧气,凌花又道:“难得回来,你就安心,让孩子们自个儿玩去吧。还没吃朝食吧?来,吃块社糕垫垫,娘帮你把头发梳一梳,一会儿和知姐儿一起,看看你爹去。”
江眠这才反应过来,原来知姐儿一直在旁站着,忙拉过了她的手:“知姐儿都长这么大了,是个大姑娘了。”
江知味顺势福了福身,望着眼前江眠弯弯笑起的眉眼:“大姐姐好。”
之后便是你来我往的寒暄。
江知味与江眠姐妹重逢,相谈甚欢。从应天府聊到汴京,又从金明池一事直说到夜市摆小食摊,两人的话头怎么都落不到地上。
她也在交谈中发现,江眠似乎很不喜欢提起她在夫家的种种。每当她将话题引到鼓城县上,总会被她巧妙地拿旁的话岔开。
由此看来,江眠与夫家的关系似乎不大好,从今日只身一人来到汴京也能看出。
凌花曾说过,江眠是高嫁。她那夫婿生于商贾之家,靠捐官在鼓城县衙门谋得了一个衙吏的差事。
用曾经江眠的话来说,她那夫婿人品、样貌俱是出众,至于身负的官职与家中财力,只能算是他浑身优点中最不起眼的两个。
江大与凌花疼女儿,对她的婚事亦不加以干涉。两人便在双方亲友的见证下,在鼓城县风光大办了一场。
婚后,江大曾偷跑去过一回鼓城县。那时候远远瞧着,夫妻二人如胶似漆,与婚前基本无差。
他便放下心来,回到了汴京。
二人再见面,就是在嘉元六年的秋社日,也就是今日了。
卧房中,江眠欲给江大磕头,被凌花拦下:“你爹从前最是疼你。现在他说不出话来,你这样,他只能在心里干难受。”
她便起身坐到床边,握了握江大的手:“爹,女儿不孝,回来得晚了。”
江眠说着便哭了,细细碎碎说了许多,都是关于琪哥儿的。又把琪哥儿从外头喊来:“琪哥儿,来见过外翁。”
琪哥儿有些不情不愿,似是还惦记和和江暖、江晓他们玩,不仅不搭话,双眼还一个劲地往天光亮处瞄。
眼见江眠脸上渐渐浮起愠色,江知味打了个圆场:“琪哥儿这是饿了吧。大姐姐,方才那些社糕都是街坊送的,枣子是娘摘的,可都不算是我的手艺。我听娘说,你不是早就想吃我做的吃食了吗,我下厨,给你露一手。”
江眠昨日晕船,本就进食得少。今日只吃了一块米糕,说了不少话,又哭了好一阵,的确觉得腹中有些空了:“那就辛苦知姐儿了。我来搭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