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冒认天子[三国]> 第六十七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七章(2 / 4)

什么了?”

“接人去了。"荀或答道,“先前贾文和向陛下分析,董卓退至关中后,必定尽快从凉州调兵,还有可能拉拢凉州叛将韩遂、马腾等人,届时凉州必然更…“段将军与贾文和的家眷都在凉州。“郭嘉恍然,“看来张文远从并州方向接人去了。”

张辽沉稳之余不乏应变,又是并州人士,擅长北地征战,若这接人当中出了点意外,他还能自行决断是否往凉州一行,实是接应的最佳人选。所以此刻,段煨立于台下,望着陛下说出这一番豪情壮志,面露矢志相报的决心,并不只是因为,他这位【西凉出身】的【降将】得到了一个建威中郎将的名号,也是因为,陛下已在竭力为他扫除后顾之忧。随后,他也能更无顾虑地与董卓相斗!

哪怕今日的出征送行,他和贾诩都只是一旁的配角,也毫不影响他形容振奋,仿佛在这寒冬时节吃了一记补药。

不过……

他转头见到贾诩若有所思的神情,低声问道:“我不太明白,陛下先前给你的,明明是其他官职,你为何会申请转任侍御史。这位置……侍御史这位置干的事情还挺能得罪人的。无非就是官员之中有人犯法,就会由侍御史向上报告。这事情不仅开罪同僚,处理不好还容易得罪天子呢。或者就拿之前的洛阳朝廷来说。

董卓自领太尉,俨然是拿自己当成了第二个皇帝。那侍御史扰龙宗说错了话,董卓就直接把人给打死了。

何等高危的职业啊!

段煨那么清楚贾诩的做派,知道他是什么脾性,也就更加奇怪,他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位置。

贾诩老神在在地揣着手,“谁跟你说侍御史就一定要做侍御史的活了?就如陛下所说,方今局势下,他要做的何止是击败董卓,也是要重整自先帝在时便摇摇欲坠的皇室声望。荀公达的谏议大夫是军师,我这侍御史为何不能是军师?他补充道:“不过是向陛下表个态而已。”表什么态?无非就是说,他之前被赵云俘虏的时候,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得出来,他其实就是自己送上门的,乃是临阵投敌的典范。不过,陛下大可放心,他之前能干出这种事情来,还是因为董卓太不做人了,也太不符合他对于主君的向往,绝对不是到了陛下也遇到麻烦的时候,会再度撒腿跑路。您看,我连侍御史这么危险的职位都敢做了。段煨一脸怀疑人生的表情,往贾诩的脸上看了又看,很是不理解,为什么大家都是从凉州出来的人,就你小子有这么多花花肠子,心眼这样多。但他转念一想,董卓手底下那军师李儒也够阴的,贾诩和他充其量也就叫做同道中人……

那没事了。

段煨嘀咕道:“但我还是觉得,你这决定有点亏了。”没瞧见吗?因洛阳如今的要务一个是重建屋舍,避风防寒,一个就是翻土挖渠,预备春耕,所以河内出身的卫觊和司马朗分别担任均输令和都内令,都是大司农下辖的官员。

按照荀或给陛下的建议,他们属于"执行诏令"这一部分的官员。往上升迁之后的官员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叫做大司农,尚未有定论,但无论是负责物资调派,还是监督农耕,都是绝对的实权!

贾诩这一表态,难道不是反而让自己少了些机会吗?但面对他的这个问题,贾诩依然不见有什么焦虑的神色:“真为陛下有所建树后,难道还会差一个应得的封赏吗?”“陛下对外招贤之时,说什么朝廷如今是各方面的捉襟见肘,拿不出何等奖励给抵达洛阳的贤士,但对内,他吝啬吗?”段煨答道:“不。”

刘秉显然是一位慷慨的陛下。跟随他的元从中,凡有建功的,不管是不是如司马懿一般年幼,也不管是不是如孙策这般,还干出了挟持荥阳王这样的啼笑皆非之事,更不管是不是身份尴尬如曾为贼寇的,都得到了册封。还几乎都自六百石起步。

在今日还定下了以平定十三州为大任、请诸位争个封侯拜相前途的许诺。这样的一位陛下,就算赏赐下来的财物少了一些,凭什么说他吝啬呢?“不仅不吝啬,"贾诩语气淡淡,目光里流转过了一缕唏嘘,“还经由两个人的官员册封,让如今云集洛阳的贤才,看到了什么叫做唯才是举!”“哪两个人?”

“诺一一"贾诩以眼神示意,段煨顿觉恍然。荀或这种出自颍川大族,还早早就被冠以王佐之才的,其实不能算是典型。真正作为唯才是举代表的,是另外的两个人。一个,是受封兰台令史的蔡昭姬!

惊人的记忆力,加上阅书千卷的底气,让她成为了洛阳城中地位极其独特的一员。协助她修补熹平石经的小吏,还尊称她一句“蔡师"。但真正敲定了她身份的,还是陛下的一句“那就为官"的定论。而另一个,自然就是郭嘉了。

颍川阳翟郭氏,确是律法名门,但光看郭嘉平日里的做派就知道,他的家世没那么好,只能算是旁支。就连向陛下毛遂自荐,也没用所谓的“家学”,而是抬出了他的鬼主意。

但今日之后,洛阳城中远道而来的士人恐怕都会知道了。只要真有才华,甚至能够一跃而上,成为新任荆州牧的长史,协助他启程荆州平乱!

何为不拘身份,唯才是举,这就是了!

那贾诩也就更加不担心,他在干出些名堂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