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冒认天子[三国]> 第六十二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二章(2 / 4)

凌迫,趋使来朝,然束之高阁,实不用也。卢子干、黄子琰等,志虑忠纯,董贼视之如芒刺,竞欲杀之而后快…哈哈,瞧瞧这招贤令上的小心思。”年约二十上下的文士坐没坐相,懒散地靠在坐榻上,展开了这份招贤令的誉抄摹本,饶有兴致地念出了声。

在他对面的那人衣冠楚楚,神态疏朗,见好友是这般模样,也只得摇头感慨。忽听郭嘉抬头问道:“文若,你对这一段如何看?”荀或将心思从荀攸让人送来的邀约上转开,落回到了这封招贤令上,叹道:“陛下救人之心,溢于言表了。”

这招贤令上为何要写这样的两句,还不是为了引出随后的那句话。说那董卓不明白一个道理,叫做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但他知道啊。这些名士官员被迫远离洛阳,何止是令洛阳失去了各司其职的要员,也让洛阳为之暗淡,故而恳请天下有识之士聚首,各抒其志,各展抱负,令洛阳流民得以安置,秩序得以重建,重现洛阳繁盛。

这些即将应邀而去的士人,到底能否成为山中仙灵权且不论,倘若这封招贤令上的内容能被董卓获知,他就算是出于意气之争,不敢让天下士人之心进一步倒向刘秉的"正统″朝廷,他也绝不会对荀爽卢植等人有所苛待。除非他真想被钉死在杀良屠贤的位置上。

但陛下才是先走出这一步棋的人,就不知要比董卓明智多少倍。蔡邕、卢植、荀爽等人能被称之为大儒,可不仅仅是学问做得好啊,还有不知多少门生在外。陛下愿意在招贤的同时,还多费了这一道心力保全他们的性命,落在这些人眼中,会如何想?

便是出于孝敬师长的念头,也该尽早赶赴洛阳,为陛下效力了。而这寥寥数句之间,还透露出了一个消息,这位陛下并未和先帝一般,将士人打作党人,却是以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意图让此刻破败的洛阳重现生机……

虽说荀攸在信中提及,这封招贤令是由陛下给出了方向和几句妙言,由他润色而成,但求贤底色如何,一看便知。

“难怪公达早早赶赴河内,为陛下效力,还在洛阳之围初解时,便来信相邀,请我前去。”

“那你去吗?"郭嘉撑着胳膊在桌案上,一改先前的懒散,向着荀或发问。“这招贤令上也说了,自中平年间,四方多有乱贼兴起,道路断绝,再行观望一番也无妨。不过要我看,观望来观望去,也只见这冀州韩馥,是个庸人!”枉费此人还能被称作颍川名士呢,还因这个名士的头衔,让一众唯恐洛阳有变会波及颍川的士人,从颍川巴巴地跑到冀州来,托庇于韩馥处。结果瞧瞧他干出的都是什么事。

先是对袁绍的行动各种监督限制,唯恐他招惹出了什么麻烦,后又在陛下起兵时两面逢源。

结果到了洛阳被收复的消息传来,他又终于慌了,找来了沮授等人商议对策,却好似只得出了一个糊弄过关的结论。郭嘉听着这些消息,就觉得好笑得很。

若陛下真是这么好糊弄的人,他还能自河内渡河,奇袭洛阳吗?大概不能吧。

荀或抬眼就看到了郭嘉那嘲讽的神色,不疾不徐地将荀攸的那封信收入袖中,答道:“公达相邀,自是要去的,叔父被困董贼之手,我也当竭力前去筹谋。”

“哈哈那就太好了!"郭嘉拊掌笑道,眉眼飞扬,“我在你处借住数日,别处的饭食也吃不惯,不若你家车马往洛阳去时,在后面给我留一个坐处。我看那韩馥看得眼疼,不乐意待在冀州。”

荀或摇头叹道:……没人将刀架在你的脖子上,你若不想看韩馥,也自有其他人可看,有话直说就是。”

不就是因这份招贤令想要去洛阳吗?何必说得这么弯弯绕绕的。郭嘉答道:“那我可就真直说了?你欣赏陛下,是因他的仁厚之举,意在保全卢子干等人,我却是因为后面的那一……”陛下说:“天下贤才难求,朕知不可强求,令人共社稷之存亡。故而一一”“故而此番求贤,佐我仄陋,志在唯才是举,朕得而用之。”刘备望着这最后一句,忽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你叹什么气啊!“同在此地的张燕着急地发问,“你还没回答我之前的问题呢!陛下与这招贤令一并发出的另一份公文,是何意思?先别管那什么唯才是举还是唯什么是举了。”

一旁的张飞冷哼道:“你这么不客气,还找我大哥询问作甚?前几日还听你在夸耀你为陛下元从,于是受陛下气运影响,侥幸能将玉玺捧到陛下面前,那你有困惑直接问陛下不就好了?”

张燕理直气壮:“陛下每日为俗务烦忧,昨日又出城去了,我上哪儿去找陛下解惑?这不是看刘使君面善亲切,这才登门造访吗?”张飞的脸色顿时和缓了不少:“…还算你这位张将军说了句人话。”刘备无奈地笑着,打圆场道:“好了,这点事情也值得争执吗?我不过是在想,陛下这句唯才是举,请天下有志之士入京相助,到底能引发多少波澜。”这完全是一句颠覆过往选人选官规矩的话,说出在此刻,不亚于石破天惊。唯才是举,唯"才"是举啊!

对于刘备这个忽然就因陛下的缘故得到了太守官职,又忽然得到机会匡扶汉室、助力陛下回京的人来说,更是感触颇深,心头震荡。察举制下,被列入候选的官员光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