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饭,杨凌端着他的大饭盆跟崔村长蹲在一起。
崔村长看着杨凌那堪比洗脸盆的饭盆,惊得筷子上的肉都掉了。
他赶紧捡起肉,吹了吹上面的土又放进嘴里。
“杨同志,你能吃这么多?”
崔村长忍不住咋舌。
杨凌笑道:“所以我才要当厨子呀,就是因为我饭量大。”
“你这么吃,你们厂的领导不管你?”崔村长问道。
旁边蹲着吃饭的武锋接茬道:“在工厂里,你越有能力工资就越高,小凌就是有能力的那种人,全厂都同意他吃这么多。”
“你们轧钢厂平时也这么吃吗?”有村民端着碗一脸羡慕的插话。
杨凌轻笑,他并不打算夸张,而是实话实说。
“不可能天天这么吃的,就是以前地主家也架不住这么造。”
“这倒是。”
崔村长点头,用筷子指了指蹲在打麦场抱着碗狼吞虎咽的村民们:“我老头子活这么大年纪,也从没见过这阵仗,以前地主家儿子成亲都不敢这么吃。”
杨凌继续道:“我们轧钢厂是管饭的,晌午一顿饭,一人俩馒头,粗粮细粮各一个,菜就是一荤一素,普通工人一顿三钱肉。”
不少偷听的人都是眼前一亮。
假如杨凌说他们工人天天这么吃,农民兄弟们肯定不相信。
可白面馒头、三钱肉,听着就靠谱多了,这可比他们乡下吃的好多了。
“你们轧钢厂工钱多少?”
有人已经急不可耐的问起了工资。
‘这不就上钩了?’
杨微微一笑,回答道:“工钱没一等的,我们轧钢厂发工资是按小米价格着实发的,比如我每月的工钱就是380斤小米。”
“这么多!”
几个竖着耳朵听的村民忍不住围了上来。
这年代因为没有化肥和育种,农作物产量很低,农民种一年地,玉米加小麦,一亩地一年能有300斤都是高产了。
杨凌一个月的工钱竟然能顶一亩地一年多的收成,这岂不是等于杨凌一个人就种了十几亩地?
还旱涝保收!
“那我们要是进了轧钢厂也能有这么高工资吗?”一个村民问道。
不少人也竖起耳朵听着。
杨凌摇摇头:“我是厨子,还是我们轧钢厂食堂的班长,普通刚进厂的工人一个月也就150斤左右的小米。”
他看有的人脸色有些失望,赶紧补充道:
“不过工人随着你的技术越来越熟练,工资是会涨的,比如我大伯,他是车间的钳工大师傅,一个月能拿600多斤小米呢。”
“嚯!”
大家齐声惊叫起来。
武锋跟着加了一把火。
“我们厂长一个月2000多斤小米的工钱。”
“哇!2000多斤!那一年是多少?”
“二狗子,你有本事当上厂长么?”
“我当不上厂长当个大师傅也行呀,你没听人家杨师傅说,大师傅一个月也600多斤小米呢,人家一个月顶我半年的收成了。”
“杨师傅,该怎么进你们轧钢厂?”
不少人都心动了,想着就算拿最低的工钱,一个月150斤小米,一年就是1800斤,这可顶上六七亩地的收成了。
而他们村平均下来,一人才两亩地。
以前倒也有工厂来他们村招过工,可都没像杨凌这样,将工钱说的这么清楚。
尤其是他们今儿还亲眼看到了,轧钢厂宣传科的同志一个个的男俊女俏,让不少年轻小伙姑娘都有些眼直。
加上现在他们端着的碗里,这实实在在的白米饭和肉,可比说再多的虚头八脑都强。
“杨师傅我要进轧钢厂!”
“妈,我要进轧钢厂赚钱,反正咱家的地你们二老也能照看。”
“爸,我要进轧钢厂找对象!”
不少年轻人都当场找父母表明了态度。
其实不少父母也有些心动。
现在虽说农村各家都分了地,但是一人也就两亩,很多家里都是三四个劳力,缺一个问题还真不大。
“先吃饭,饭菜快凉了,其他事吃了饭再说。”
杨凌笑吟吟的跟众人说道。
吃完饭,村民们就将杨凌围了起来。
杨凌不慌不忙的让崔村长找人搬了一张桌子过来,开始给有意愿进轧钢厂的人写介绍信。
筛选掉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最后统计崔家村一共67人愿意进轧钢厂上班。
等介绍信写完,已经下午过半了。
嘱咐完村民们轧钢厂的地址,杨凌一行人也就该走了。
他来到轧钢厂的放映员和杨全身边。
杨全吓了一跳,赶紧退后五六米,远远的喊道:“杨凌你要干什么?我最近可没得罪你啊。”
杨凌有些无语的瞥了他一眼,然后对放映员说:“胡师傅,受累您晚上给崔家庄的农民兄弟们放两场电影,我跟村长说好了,明儿他们会用牛车送你们去李家村,咱们在那碰头。”
胡师傅爽快地拍了拍胸口:“放心吧杨师傅,放电影的事包在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