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与平台方合作的事情。
两人却也不得闲,还要继续拍短剧!
今年艺娱文化后续还准备拍7部短剧。
两人准备自己当导演的就还有三部。
一部女频的真假千金系列,不过套路新颖。
一部男频穿越剧,带系统的那种。
还有一部苏畅的年代剧。
至于另外其他四部短剧倒是请其他导演来拍的。
两人当导演的短剧制作成本都突破了100万,其他四部倒是没那么多,50万左右,在业内的平均水平。总制作成本大概在六百多万,不过后面还有两部自制付费短剧的投流成本。
投流成本并不是固定的,最少要准备500万的投流资金,上不封顶。
在上线后,投流团队需要开始不间断地广告投放,然后根据实时数据快速调整投放策略。
数据很差,就果断停止投流止损,数据好,就加大投流力度。
几个月的时间拍8部短剧,其实这个效率在短剧公司里来说并不高。
就像头部承制方公司每个月要制作二三十部短剧。
小型的公司一个月也能拍个好几部。
当两人还在辛辛苦苦继续拍短剧时。
关于苏畅演短剧的宣传也正式开始了。
网上买通稿,某音上给宣传视频买量,花费最高的便是上了微脖的热搜榜。
没过多久,短剧上线。
这个时候,平台方才正式开始在某音上投流。
看起来投流需要花不少钱,但红菜和某音是一家啊!
这不是左口袋进右口袋嘛!
这就是平台方的霸道之处,一旦做起来了,你可能会赚,但我绝对不会亏。
短剧一上线热度值很快破了5000万,成了近期的爆剧。
最后按照合同5:5分账,头一个月艺娱文化分账有300万。
艺娱文化在这部剧上的投资有一百多万,算是直接回本了,后续分账都是赚的。
不过这算是开了个好头。
苏畅另一部短剧待遇就没那么好了,宣传资源少了些。
不过头一月分账一百多万,直接回本。
至于另外两部的付费短剧。
有一部爆了,付费破了千万。
但是,投流成本六百多万,再减去制作成本。
也就赚个200万左右。
另一部不瘟不火,看到投流效果不行了就砍掉了。
最后算下来,减去制作成本和投流成本赚个30多万。
至于另外四部请人拍的短剧节奏就更快了。
从筹备到上架前前后后大多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除了一部亏了,其他的都赚了,总的加起来大概赚了一百多万。
年末一总结,在短剧上制作资金六百多万,投流成本九百万左右。
加起来总的投入成本为一千五百多万,总收入两千两百多万。
在2024年下半年,公司总共赚了七百多万。
但还要减去税收,再减去员工工资和公司的日常花费,最后公司的纯利润也就不到500万。当然个人的收益另算,比如两人当编剧的钱和导演的工资,都是保底加少量分成的总共有一百多万。苏畅的工资也有30万左右。
嗯,可这么一算两人还是难受。
拼死拼活公司才三分之一的利润?
她刘总何时赚得这么少了?
要是知道在另一个世界没个几倍利润,在两人眼里都算不上赚钱。
公司的项目没过亿都不带关注的。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真的是赚个辛苦钱啊!
不过这也让两人明白,在国内短剧的红利期已经减缓了,入场的人太多,市场都快饱和了。大部分短剧都遵循二八定律,就是两成赚钱了,八成亏钱了。
就像两人比常人拥有那么多优势,能赚钱,但也无法暴富,投流方和平台方是无法绕过去的坎。想要大赚一笔看来还是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尝试出海,海外没有国内卷。
而且在国内很多时候还是靠平台方赏饭吃。
余明立即调整了未来的策略。
一,和平台方合作不如和品牌方合作。
未来艺娱文化将主要承接品牌方的定制短剧。
二,还有就是趁着各大平台抢占市场的机遇,谁价格高就和谁合作。
反正只是利益关系,后面市场固定平台方必然会压榨制作方的。
三,趁着付费模式还有市场,再赚几笔块钱。
四,加快海外市场的布局,就靠外面让自己大赚一笔了。
五,涉足网剧和网络电影,纯粹两人觉得短剧还是限制了他们的发挥。
短剧的上限就那样了,还不如用网络电影以小博大,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军电影界。
而小刘的目的就更有意思了,她想用余明这具男性身体演戏,短剧演得没意思,但自编自导自演电影还行。
想想就带感!
两人一合计,觉得有搞头。
网络电影在题材上更放得开,可以玩点花的。
可以将另一个世界上成功的案例拿来用,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