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嗣,这宫里的妃嫔都有子!立哪个为后都不合适。要是觉得贵妃身份不高,不堪为后。
可皇子们大多长成,这突然来个名门贵女进宫为后,看似不错,但等那名门贵女生下阿哥后,皇上是要将嫡子封做皇太子,还是从皇子中挑选继承人?哪个都不行,若将嫡子视作继承人,皇上年纪大了,一旦驾崩,嫡子以少年之姿即位,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如何压得住政局,退一万步来说,或许嫡子天资聪颖,能稳得住局面,似先帝八岁登基,照样将天下稳住了。可皇上的嫡子面临的不止是这种局面,他还有五十个已长成的兄长,他们会甘心一个稚儿压在他们头上?但凡有能力的,都不会甘心的。都是皇子,凭什么他能坐拥天下,而他们只能当个闲散宗室,皇后也算过来人了,当初看着皇上在太子被废时起了争夺皇位的心思,万岁爷绝对清楚身为庶子对上嫡子的不甘。
所以名门贵女为继后这事想都不用想,皇上不会考虑的。而从皇子中挑选继承人?皇上怕是要耗费极大心力了,抛开二十二个双生子不说,也抛开宋氏那两个被废掉的儿子不说,皇上也还有二十六个阿哥细细察看,在这之后,皇上可能还有要出生的子嗣。这些皇子不会坐等万岁爷细细挑选,他们会争会拼,会在她去了后想尽办法为自己生母争来荣耀,位高一等,唯有这样,他们的身份才会慢慢拉开距离。嫔位之子和贵人之子那是两个身份。
妃位之子和嫔位之子又是两个层次,更不用说妃位之子跟贵人之子的区别了。
到了贵妃这个层次,贵妃之子可以藐视一大众宫妃之子了。先帝在给各皇子封王时,都是优先给妃位之子封王,那些生母身份低微,序齿靠后的皇子,连一争之力都没有,皇上作为四妃之子,不会不清楚,当初皇上在还是贝勒时都能笃定先帝会同意自己请封第二个侧福晋,这就是四妃长子的自信。
而在这之上的后位,后宫妃子没资格当上一一有资历的不似贵妃是潜邸侧妃,有家世的又没有资历服众,还不如贵妃位高。不过说来说去,皇上要是不立继后也行。
皇后心情微妙,只要皇上不怕后宫没有人压着,底下人斗个你死我活就好。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就是这个道理了。皇帝顿了一下,显然对这事有个想法了。
当帝王的别说是无情,但是在一些要事面前,总要以大局为重。皇后倘若熬不过去,皇帝也想过继后人选是谁。但跟皇后心里憋着的种种猜疑不同。
他在那一瞬间竞然想起李箐箐那年对他说的爱慕之情,若说这世间还有人比李箐箐爱他,他不信。
正如他即便想尽办法生女儿,也只是想着生女儿这事,没打算将能生女儿的妃子提为跟贵妃相提并论的身份地位,正如他宠爱三个女儿并不只是因为她们是他仅有的三个女儿的缘故,正如他将宋氏封做懋嫔,但与宋氏同为潜邸侧妃的李箐箐却封了贵妃。
他当上皇帝后,才愈发感觉高处不胜寒,但能把控大权,享受皇权,在万万人之上,他并不觉得这是问题。
但是身处这个位置,才感觉到身边人对他有真心是何其难得可贵的一件事。李箐箐,箐箐……
雍正得承认,李箐箐是他为数不多的私心。以至于他明知李箐箐身份不够,即便抬旗抬进满洲旗,也仍有人觉得她当上皇后不够格,只是那都不是问题,他觉得适合就好,只是眼下不适合谈这事,皇后还待养好身子。
见万岁爷不吭声,皇后对这事十拿九稳了。不说话就表示在犹豫,要是皇上毫不犹豫就拒绝了,那才毫无希望。“万岁爷,妾身有一事相求。”
“皇后你说吧。”
“妾身身子不好,操持后宫宫务成了难事,不得已将这些事都抛给李妹妹,还请万岁爷给李妹妹暂提身份,好让众妃服气,往后几年,这后宫宫务得靠李妹妹把持了,没有身份,步履维艰。”
雍正没直接答应,“让肃妃和吉嫔行协理后宫之权吧。”皇后点头,“这样也好。”
后宫不得干政,皇后不会傻愣愣非得执拗跟皇帝反着来,皇上这次不愿,但是明显松口了,那下次总能行的。
她说什么都得将贵妃身份提到皇贵妃,等她一去,贵妃就只能是继后。她这些日子不止一次两次在贵妃面前提起弘晖了,贵妃必然明白她的意思,有些话不必说得太透,贵妃聪慧,上回亲自去御膳房做来一盘子孙饽饽,在她提起弘晖时递给她。
这事在她们心里早已是公开透明、公平交易的事了。待万岁爷去寻贵妃时,皇后仍在思绪自己有什么办法能帮贵妃提提名声、身份,海珂紧皱眉头,“娘娘,方才您可发现了?”“发现什么?"皇后一愣,回想万岁爷方才说过的话,总算反应过来,“你是说万岁爷让肃妃和吉嫔帮忙,但只字不提懋嫔。”这不应该啊,即便懋嫔再不受待见,也是个嫔位。这些日子因为子嗣过多,她都感觉到万岁爷明显对弘时越发重视了,甚至还有晋封懋嫔的心思。
所以皇上不可能突然对懋嫔不待见,原因只能是弘时惹出祸了,要不就是懋嫔惹怒了皇上,可后宫之事都会传进她耳中,她没听说懋嫔有动静,所以罪魁祸首不会是懋嫔。
“去查查看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