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翊却摇摇头,“不用了。”
车百分之百被偷了,人家偷了车肯定早已经跑远远的了,怎么可能留在原地等着他们找。
现在也没有监控,就算是报j也是浪费时间。
“那车……”
“没事,我跟陈琪说一声,车我慢慢还他。”
“唉,好吧。”何书琴点了点头,这事她也帮不上什么忙。
见何书琴心情比自己还不好,杨翊笑道,“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别人就懂了。现在的锁不仅不好看,而且你锁了,别人也不管。”
听杨翊用自己的诗自嘲,何书琴觉得又好笑,又难过。
本来今天是多么美好的一天,没想到后面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杨翊又最后在盆地看了一圈,随即拍了拍何书琴的自行车后座,“书琴同学,要麻烦你载我回去了。”
……
杨翊回去之后,给陈琪解释了自行车的事情。
他原本以为陈琪会很生气,没想到陈琪反倒安慰起了杨翊,“没事的杨老师,一辆自行车而已,回头我再去买一辆,这事你别放在心上。”
杨翊意外地看了看陈琪,心说这家伙家里实力这么强?一辆自行车说买就买?
不过人家家里实力再强,跟杨翊也没关系。
“那你先去买,回头我把钱给你补上,至于票,我会想办法的。”
杨翊也不知道票该怎么弄,但是不管怎么样,该人家的,还是要还人家。
“不用客气的,杨老师。”
“行啦,就这样决定了。”
见杨翊态度坚决,陈琪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至于车的事情,他想着,杨翊如果要还,他就收下,如果还不了,也就不追究。
如果真在乎那辆车,他也不会丝毫不带犹豫地借给杨翊。
陈琪甚至还有点自责,如果不是他轻易把车借出去,杨老师也不会丢车,现在还要背负这样的负担。
如果杨翊知道陈琪的想法,肯定会大呼一声:真大善人也!
……
忽然背负外债,杨翊的日子又返贫了。
三四毛一盒的红梅没有了,每天只抽两毛钱的战斗牌。
甚至他已经在跟胡鹏打听,怎么弄到漠河烟丝。
漠河烟丝杨翊也是之前听胡鹏说过,有些同学连战斗牌都抽不起,就让新江同学回家的时候买漠河烟丝过来。
所谓漠河烟丝,也就是烟梗颗粒,拾掇拾掇,用报纸卷上抽。
价钱很低,都是论斤称的,比盒装的卷烟便宜很多。
要说口味的话,据说用《参考消息》卷上抽,比《人民日报》卷上抽味道更清香一些。
胡鹏也知道杨翊把陈琪的自行车给丢了,正攒钱还账呢,没有钱买盒装烟。
“那玩意一年就能买一两趟,而且实在不好抽,杨老师你还是抽我的吧。”胡鹏掏出自己的战斗牌,给杨翊让了一根。
杨翊也不客气,接过烟就点上了。
两人蹲在传达室旁边的台阶上,来往的学生不时跟他们打招呼。
如果有人来取信,也不用杨翊动身,胡鹏就会屁颠颠起身跑去帮人家找信、登记。
不管因为杨翊是代课老师,还是因为杨翊是木羽,胡鹏、何书琴这些学生都很尊重他,平时传达室有什么活,他们也都爱帮忙。
虽然英语课都是晚上,但是白天的时候有闲暇,他们也会跑到传达室来,人少的时候,就陪杨翊聊聊天,如果人多,随时可以开展一堂英语讨论课。
杨翊一根烟快抽完的时候,徐晓骑着自行车停在他的面前。
“杨老师,给。”
她手里拿着一个信封,鼓包包的。
“什么?”杨翊接过信封。
“你看了就知道。”
杨翊大概信封,里面是一份英语的稿子,还有一张《文学评论》的审稿单。
审稿单上面,除了作者姓名被涂改了,其他信息都在。
收稿日期1979年3月,题目是《巴尔扎克与空想社会主义者》。
下面审稿意见一栏里面写了很多,先是黑色字迹把稿件内容做了总结,后面是红色字作出的审稿意见。
审稿人蔡毅认为,这篇翻译文章,情节叙述过多,希望能够做一些改动跟删减。
另外,其中提到的《田间医生》和《农村堂长》两部小说都没有中译本,如果刊登这篇文章的话,不好做注解。
看完了审稿内容,杨翊有些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他也没问徐晓,又看起来那份英文稿件。
稿件的标题是:A Country Doctor。
这竟然是《乡村医生》的英文稿件。
杨翊疑惑地抬头看向徐晓,“不是让我翻译《乡村医生》吧?”
徐晓挑着眉毛看了眼杨翊,杨翊没有像审稿单上称这篇小说为《田间医生》,而是改为了《乡村医生》,这让她挺意外的。
“嗯,就是这篇文章。这篇《巴尔扎克与空想主义》四月份已经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这里面提到的两部小说,《农村堂长》跟《乡村医生》原本没有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