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定量出来也有大半个月了。
只说四合院里,还是农村户口占了大多数,而农村户口可没定量。前院,三大爷家。
把细粮都换成了粗粮,三大爷家每个人好歹都能吃饱。这主要也是三大爷家定量多。
三大妈暗暗庆幸,好在她早早把户口迁到城里来,要不然家里就1个人有定量,日子可就难过了。为了找工作,三大妈才把户口迁到城里,为此,还找关系送礼了。
而随着把户口迁到城里,三大妈也就成功找到了个工作。
要是没把户口转城里来,三大妈没准到现在都没个工作。
公私合营增加了不少岗位是不假,但不代表就能很容易找到个工作。
因为子女的户口随妈,若是三大妈还是农村户口,阎解成等也就都是农村户口。
现在,三大爷家都是城市户口,也就都有定量,甭管定量是多是少,有总比没有强。正因为家里所有人都有定量,所以,没多大压力。
加上又把细粮换成粗粮,一家人填饱肚子当然没问题。
并且,三大爷两口子每个月还能存点钱。
此时,院里各家都在吃饭。
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吃饱。
阎解成吃着棒子面窝头和白菜,虽然不怎么好吃,但饿了有个窝头吃也挺香,再想到院里还有人吃不饱,这一对比,顿时就幸福感满满了。
“一大爷家快断粮了吧。”三大妈忽然对老伴说。院里谁家有多少粮,三大妈还是清楚的。“我没余粮了。”聋老太太对贾张氏说。贾张氏脸色有点阴沉。
如今,贾家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倒不是买不起,关键还是没粮票。
就算是细粮,才多少钱1斤?
老易的工资就很多了,而贾东旭的工资也不少。马荷花也能挣点钱。
因此,贾家的收入真不少。
但现在买粮可不只是有钱就行,还要票。
贾张氏如今还是农村户口,她没定量,她儿媳也没有,然后就是家里3个孩子也都没定量
只靠老易和贾东旭的定量养活一大家子,哪怕天天喝稀的,顶多也就饿不死。
而老易和贾东旭可都是在厂里干体力活,吃不饱怎么行?
所以,贾家断粮了。
老太太有国家养,每个月街道办给钱,给粮票。
贾张氏敢肯定,老太太肯定藏了些粮票。
就是粮食,老太太也肯定藏了些。
因为家里断粮了,贾张氏也就想让老太太把藏着的粮食和粮票拿出来给她。
然而,老太太岂会答应?
如果贾张氏好好照顾老太太,老太太还可能会拿出来,但贾张氏有好好照顾老太太吗?
老太太心里对贾张氏的意见大了。
再说,现在粮食多精贵?
藏点粮食粮票也不容易,老太太哪能轻易拿出?
“老太太,做人可不能太自私,不能只想着自个舒服,我和老易是也没少照顾你~”贾张氏现在说起话来也有些“易言易语’了。
和老易都是两口子了,贾张氏或多或少也受到些影响。
然而,任凭贾张氏如何说,老太太都是无动于衷。
说了半天,口水都快说干了,贾张氏也只能面色难看的回家去。
老易这时不在家,但贾东旭两口子却都在家。
马荷花看到她婆婆空着手回来,也是失望。
“妈,你去黑市买点高价粮吧!”贾东旭说这话也是经过考虑的。
随着粮票的发行,现在买粮食难了。
于是,也就出现了一些黑市,不要票就能买到物资,只不过价格贵,而且也不安全。贾东旭可不敢去黑市,一旦被逮住,厂里肯定就开除他了。
老易更不是去黑市,毕竟风险太大。
经过考虑,又和家里媳妇商量,贾东旭觉得让他妈去黑市买高价粮就不错。
“是啊妈,你就去黑市买点高价粮吧!不然家里日子可就过不下去了。”马荷花也说道去黑市是有风险,但对贾张氏来说算什么?
家里定量少,不能饿死吧,去黑市买点粮食就算不对,但也情有可原,再说,贾张氏是农村户口,又没个工作,她怕什么?
如今去黑市的,大多都是没工作的农村户口,被逮了也没什么好怕的。
而如果有个工作,哪怕只是临时工,一般也不会去黑市,毕竟风险实在太大。经常去黑市,风险就会很大,毕竞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的。
所以,最好是有个最坏的心理准备。
“凭什么我去?你媳妇不能去吗?”贾张氏脸色黑着。的确,马荷花也是农村户口,也没个正经工作。“荷花名声比你好,挣钱比你多,做家务也比你多~”贾东旭说。
这下,贾张氏还真不太好反驳,毕意贾东旭说的也是事实。
这么一看,贾家必须有个人去黑市买高价粮,还真就贾张氏最合适。
“妈,如果你连这点事都不愿意干,那你就回农村种田吧!”贾东旭又说道。
贾张氏:
下乡种田?这是贾张氏的软肋。
儿子太“孝’,老娘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