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老奴忠心耿耿,三皇子诬告过后,她才开始怀疑,不断试探老奴,还用我儿子激我,我失了理智,对她出了手。”天子没耐心多听一些细枝末节的事,径直问:“指使你换子的人是谁?可是殷将军或赵国?”
越氏想起容濯走前留给秦皇后的话,思忖一番,道:“主使者从未露面,老奴也不敢去查。只能断定不是殷大将军和赵王王后。”越氏的供词还有诸多待考察之处,但天子猜到她会如何找补,也没耐心听下去,命耿峪停止审讯。
耿峪对此存疑。
“陛下,臣有一事要秉明,当初臣之所以会撞见钟寺卿,是有人将臣引去,如今看来,应是公子濯的人。”
天子何尝不懂耿峪的意思?
既是容濯将耿峪引过去,便说明他早就知道换子一事,并给三皇子下套,由此可推出换子并非越氏自作主张,而是皇后与张王后合谋。但天子只问道:“耿峪,你可知道朕毕生所愿是何?”耿峪:“削藩,平匈奴。”
天子笑了,咳了一声:“可朕这副身子,若不倚仗一个有手段的继承者,如何能达成所愿?”
耿峪不解:“但若彻查了换子一事,不也可以借此罪削去赵国?”天子笑了:“削藩,要削的是强藩,赵国既非强藩,亦非宗室血脉,且赵王忠厚,在北边可替朕抵御匈奴,朕放着吴楚齐那样的强藩不削,反而对赵国下手,岂不自断臂膀?”
耿峪倏然明白一事:“臣本以为公子濯为夺回太子之位不顾赵国亲人死活,如今才知道非也。”
天子感慨地颔首:“是啊!这才是此子的难得之处,他的计谋并非天衣无缝,但胜在善于算计人心,他算到老三会冒险,算到你耿峪即便不耻于他玩弄心术的手段,但追求公正,因而把你引过去,让你成为最有力的证人!“更算了准朕不想牵连殷大将军和赵国,会阻止你深挖真相。”耿峪沉默了。
纵使不喜欢公子濯玩弄心术、颠倒黑白的举动,他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天子所求的储君。他的权力本也来自天子,在皇权面前,本心只能让步。耿峪屈膝跪下。
“谢陛下提点!臣已知晓了。”
随后天子召见重臣。
廷尉府的意思代表着天子之意,因而耿峪给出结果时,众臣都明白天子偏向,纷纷提议让二子各回其位。
天子却只道:“是龙是蛟还需考校一二。如何处置赵国亦是难题,恐怕朕要问一问知情者。”
众臣悄然交换目光。
天子是要用对赵国的态度作为对皇子濯的第一重考验。这属实有些难为人了。
外界都知皇子濯与赵王一家相处和睦,若狠心严惩赵国,不仅过不去心里这关,也会落得个无情无义的恶名,可若是偏袒就是徇私。天子遣退众臣,单独传容濯入殿,让其看了越氏供词:“若你身处太子之位,应当如何处置赵国?”
容濯沉默思量。
天子打量着他,并未从他面上看到任何因这句“皇太子"而生的情绪,希冀、疑惑、不安,都没有。
喜怒不形于色,倒是不错。
容濯思忖片刻,道:“臣认为应小施惩戒,但不宜大动干戈。理由有三,其一,赵王忠心耿耿,当年换子时正为平乱奔走,并不知情。其二,张王后误以为是陛下之意而不敢声张,真假虽有待考证,但源于忠君。“其三,臣亦有私心。”
天子冷笑:“恐怕其三才是最紧要的依据。但若如此,诸国将认为朕偏祖赵国,更易让赵国有恃无恐。”
容濯不偏不倚道:“历代赵王皆忠心耿耿,此源于祖训,更源于赵国本非宗室诸侯,唯有忠于朝廷一条路。对赵国的偏袒只会是进一步绑定赵国与朝廷的绳结,而非隐患。”
天子不置可否,宣室殿中陷入凝肃寂静。半响,意味深长道:“你倒是深暗利弊权衡、周全之道。”
容濯道:“臣才疏学浅。”
天子打断他虚伪的自谦:“行了行了,什么陛下臣的,今真相大白,你理应唤朕一声父皇。”
容濯略微抬起头。
天子沉沉的目光中似乎颤动着细碎的情绪,容濯不知该称之为动容、希冀,还是欣赏。
甚至可能是装出的动容。
当初得知身世时,他或许期待过在生父生母眼中看到这样希冀的情绪,但如今这种期待在认清皇室利弊权衡的本色过后,已然很淡了。他俯身叩拜,适度装出几分动容:“儿臣叩见父皇。”殿外刮起飓风,风吹散了黎明前的蒙昧,将曦光送至天地间。元庆十六年春,天子亲审换子案,宗正寺卿钟远等涉事者处斩刑,家眷处流刑或贬为罪奴。殷夫人和三皇子贬为庶人,终生拘禁。皇后虽被蒙在鼓里,但有失察之过,罚禁足半年,卸去治理后宫之权,暂交田夫人。赵国王后受奸人期骗但始于忠君,不予重责,禁足赵宫一年。念殷大将军与赵王不知情且忠于朝廷,不予追责。
至于两位真假皇子,天子念二子无辜,下令二子各归原位。皇太子之位还悬而未决。
但换子这一桩隐患已除,长安的诸事也暂且尘埃落定,容濯请命出长安接应张王后与王妹。
两方人马很快碰了头。
容濯匆匆下马,郑重对张王后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