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笙见林秋收下书,似乎放了点心,又闲闲问道:“你是哪里的人?听口音像是南边的。”
林秋略点了点头:“武陵镇人,靠山住,早些年靠捕蛇为生,近来……也猎些东西。”
“捕蛇人?怪不得,身上有股山气。”
王笙打量他一眼,笑着道,“我原是在府西的药行当过小徒,后来跟了个先生学些药理,去年天冷,药行倒了,我才来投这清微观。”
说着,他往外头指了指,“我那屋子就在那边,门前有株竹柏,明儿清早你若不识路,我去喊你一声。”
林秋点点头,记下方位,也指出自己屋舍所在:“好。”
王笙又叮嘱一句:“你先熟那书,明早酉时前到局口集合,有人领着去采药。我那册子字写得小,你凑合着看。”
说罢,摆摆手离去,步子颇轻快。
林秋目送他离开,回屋落了门闩,摸出那本《山经采本录》,伏在案前细细翻读。
字迹虽密,却条理清晰,山草木形、气、性、毒与禁忌皆有标注。
他深吸一口气,心神沉入书中,纸页似已映入脑海,一草一木皆成图卷,连旁注的个人批语也一一记牢。
再闭眼时,那册子的内容几乎可倒背如流。
夜深烛残,他合书歇息,心中却颇觉充实,此番入观,至少在第一步上,不会落后于人。
……
第二日卯时未到,观内天光未亮,晨雾湿重,松针滴水。
林秋已悄然起身,换上外门弟子配发的淡青道袍,束袖系带,袖口沾着些许寒气。
他背上空篓,腰间别刀,步履轻稳,先去了配舍那边按例领取柴火、水缸、米粮。
挑水途中,井边人少,他走小道绕过石阶,肩扛木挑,脚步沉静,肩脊如一线撑弓般挺直。
【职业“挑水人”经验+1】
【技能“挑水入骨”熟练度+10】
他未回头,只是默默收下提示,心中却生出一丝感触。
入了这道观,过的还不是道士的清修日子,而是脚踏实地、挑水砍柴、煮米烧药的“脚户”生活。
回至所住僻院,将柴火安置,米袋封好,又以陶盂盛水入瓮。
正擦着手,院门口传来脚步声。
“哟,起得比我还早。”王笙站在门槛前,朝他咧嘴一笑,“收拾一下,咱们该进山了。”
林秋点点头,拎好篓具,与他一同出门。
雾色未散,林间路上已聚起三三两两的弟子。
清晨的道观,不闻钟鼓香火,只听得篓绳相撞、刀器相碰的声音,一派山行之势。
林秋脚步稳健,肩篓不晃,望着前方雾中渐开的山径,心中微微一动:
“清修不清修,修的是人身皮骨。”
“只这入门的脚程,就已不是寻常人能走的路了。”
王笙见林秋肩篓系得稳妥,脚步也不乱,便从袖中摸出一块巴掌大的竹牌,递给他。
“这是局里下发的‘药简’,你今天的收成都记在上头。”
他说着,又往竹牌上一指,“后头这几味,红参芝草、乌犀藤、断肠蕨、金络香,是咱们常年难寻的药料,若谁采到了,一样抵三,甚至五,便可提前收工,回观修整。”
林秋接过竹牌,打量两眼,那上面用朱墨细字列着十几种药材,后头几味果然被圈上了红线,说明了其罕见和重要。
“这便是指标了。”他心中明白。
王笙笑道,“咱典药局虽是采药的命,也得看谁识得多、找得准。你若真有眼力,采多采精,兴许能得观主赏识。”
两人沿着山道穿林而行,雾气淡了些,光线透出,林间幽涧潺潺,岩苔微湿,鸟鸣忽远忽近,偶有野兔窜动,闪入藤草之间。
走了没多久,林秋忽然开口问道:“王兄,你可知什么时候能开始学道门经典,或是……拳脚功夫?”
若天天都在采药,倒也不是个事。
王笙听得一愣,随即笑道:“你倒是心急。学拳脚?怕还早些。不过嘛,明日便是‘五日课’,上午在经阁听讲,下午抄录诵读,那日不用进山采药。”
五日课,便是外门弟子五日一次的经典授学。
林秋轻轻点头,表示记下。
两人再往山林深处走去,地势渐陡,草木茂密,石缝间生出一层青苔。
王笙脚步放缓,本想着多照应林秋一二,正要提醒前头有滑岩,不想转头一看,对方竟早已轻巧地越过那段滑坡,走得稳健如猫,避枝踏藤,几无声响。
“你……”王笙一怔,自嘲一笑,“也对,下山人家的,哪能不识山路?”
林秋言辞未多,走得越远,却越让王笙暗暗咂舌。
后者采药多年,自觉脚程算快的,但他悄然启用【觅径】技能,身法干净利落、避陷避枝如有目引,一看就是老脚户。
“这小子怕是在山里吃过不少苦。”王笙暗想,却也不再多问,只道:“你若能采得金络香一类的稀物,今日就赚了。”
林秋点头应下,心中却已经悄然将那药简背后的药材名称全数记下,眼神向林中望去,忽而想起赵彪。
他边走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