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大明首辅:开局怒怼嘉靖> 第112章 这一日,京师哭号之声,声震云霄,不绝于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2章 这一日,京师哭号之声,声震云霄,不绝于耳!(3 / 4)

心头喷涌的热血!

“学生余有丁,愿附骥尾!”余有丁第一个上前,在绢书末尾,工整写下自己的名字、籍贯。“学生李思寅,广东潮州人,愿附骥尾!”

“学生章承懋,湖广应城人,愿附骥尾!”

“学生田辰良,南直隶太仓人,愿附骥尾!”

“学生……”

一个个名字,带着滚烫的热血和不屈的脊梁,迅速在素绢上蔓延!

监生们争先恐后,秩序井然,笔走龙蛇,将自己的姓名、籍贯郑重写下。

墨迹或刚劲,或清秀,却无一不凝聚着“天下为公”的赤诚与“仗节死义”的决然!

王旒看着眼前这沸腾的一幕,看着那一个个年轻而坚定的名字不断增多,眼眶终于湿润。

“好!好!好!”他连道三声好,声音哽咽却又无比欣慰。

待最后一名监生落笔,素绢之上已是密密麻麻一片,数百个名字如同不屈的星火,汇聚成一片燎原之势!

王旒深吸一口气,挺直脊梁,目光扫过庭院中所有年轻而热切的面孔,朗声道:

“诸生!随吾前往承天门外!伏阙上书!叩请圣听!”

“伏阙上书!叩请圣听!”群情激奋,吼声震天!

王旒已手持那份墨迹淋漓、印痕鲜红的素绢请愿书,一马当先,昂首阔步走出集贤门(国子监正门)。余有丁紧随其后,在他身后,是数百名国子监监生,蓝色的斓衫在风雨中连成一片涌动的海潮。国子监监舍内,气氛则较为复杂。

听着外面的呼号声,有人坐立不安,在斗室中焦躁踱步,长吁短叹:

“完了,完了!此等犯禁之举,朝廷岂能轻饶?我等身在国子监,只怕都要受牵连!”

更有甚者,脸色煞白,已悄悄溜出监舍,疾奔而去,要将这惊天动地的消息禀报给北镇抚司、顺天府尹。无论其用意是寻求摘清干系,还是希图阻止。

队伍行进到京师的主街上,瞬间吸引了沿途所有百姓、商贩、胥吏的目光。惊疑、好奇、同情、敬畏……种种情绪在街边汇聚。

“快看!是国子监的监生!”

“他们要去哪?”

“横幅!看那横幅!“正本清源、以公天下’!老天爷,他们这是要告御状吗?”

议论声如同潮水般在街道两侧蔓延。

当队伍行经浙闽会馆门前时,会馆那扇平日里总是敞开的朱漆大门,此刻却紧紧闭合。

然而,门缝后、窗棂后,却挤满了无数双紧张而炽热的眼睛!

会馆内,聚集着众多在京备考的浙闽籍举人、贡生以及一些低阶京官。

此时,他们的手中也在争相传阅着杜延霖的《正本清源以公天下疏》,再亲眼目睹王旒率数百监生以身犯险,赴义叩阙,无不眼含热泪。

“是王司业!他亲自带队!”

“余有丁也在!他是我同乡,浙江鄞县人!”

“他们……他们真去了………”

一个年轻举人喃喃道,手指死死抠住窗棂,指节发白。

他身边一位年长的贡生,眼中含泪,长叹一声:

“读书人风骨,当如是乎!可惜……可惜我……”他话未说完,但未尽之意昭然一一家有老小,功名在身,不敢同往。

就在这时,队伍中不知是谁,或许是压抑太久,或许是悲愤难平,竟带头高呼起口号:

“天下为公!正本源!”

“仗节死义!诛奸佞!”

这口号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

“眶当!”浙闽会馆那紧闭的大门,被猛地从里面撞开!

一个身着半旧青衫、面容清瘫的年轻士子率先冲了出来!

他几步冲到余有丁面前,声音因激动而嘶哑:

“余兄!算我一个!”

余有丁看着他,眼神复杂:“刘兄,此去凶险,恐累及身家功名……”

那年轻士子斩钉截铁:“义之所在,不容辞!”

说罢,也不待余有丁回答,转身便默默融入了监生队伍的末尾。

仿佛是一个信号!

浙闽会馆内,如同打开了泄洪的闸门!一个、两个、十个……越来越多的浙闽籍士子融入队伍之中。队伍继续前行,经过湖广会馆。

这里的反应更为激烈,门口早已聚集了大批士子,议论声鼎沸。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今日庙堂污浊至此,岂能无我楚人发声?!”一个身材魁梧、操着浓重荆楚口音的年轻举人振臂高呼,他目光扫过身边犹豫的同乡:

“尔等怕死,我不怕!我去也!”

说罢,他排开众人,大步流星地融入队伍!!

他的举动点燃了更多楚人的血性!

“同去!”

“算我一个!”

“岂能让浙籍士子与闽籍士子专美于前?!”

呼喝声中,又有数十名湖广士子毅然离群,汇入前进的人潮。

队伍像滚雪球般壮大。

至河南会馆,门前更是几乎沸腾一桑梓受难最深,杜延霖正是河南河工的擎天之柱!他们岂能落于人后?!

数十名河南籍士子,含着热泪,高喊着“为杜大人请命!”,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