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大明首辅:开局怒怼嘉靖> 第103章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3章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 / 3)

将那只小小的布老虎凑近炭火一一那熟悉的、带着奶香与阳光晒过布匹的味道瞬间被焦糊味替代。

布老虎化作一团焦黑的、扭曲的残骸,落入炭盆底部,与灰烬混为一体,再无痕迹。

紧接着,那封冰冷的密信被毫不犹豫地投入其中。

微弱的火苗“轰”地一声窜高,贪婪地吞噬着“减其一二丈深”、“保举出身”、“前程似锦”的冰冷字句,也吞噬了他和至亲之间最后一条可能的生路。

这盏祖辈期望他照亮河清海晏的“烛火”,竟要用自己的血肉至亲为柴薪!

“阿秀……阿宝……为夫……为父……对不起你们.……”

一声压抑到极致、几近碎裂的低喃逸出唇角,无人听见。

这把火,烧断了他的回头路,也焚尽了他为人夫、为人父的安宁岁月。

他扑向桌案,铺开信纸,深吸一口气,极力模仿着惶恐不安的笔触,手腕剧烈颤抖着落笔,伪造给赵文华的“投名状”:

“赵部堂钧鉴:

小人黄秉烛,惶恐叩首再拜。

部堂钧谕,字字如雷,震悚莫名!

小人感念部堂提携再造之恩,无时敢忘。家小性命,悬于部堂一念,小人更是肝肠寸断,日夜忧惧。兰阳桩基之事,关乎堤防命脉,杜水曹与海县尊盯得极紧,稍有差池便易暴露。

然小人深知部堂宏图,岂敢怠慢?

已按钧谕所示,于存档之《兰阳东岸沉排区流沙层详勘图》中,将一处七丈六尺改为七丈二尺;更于汇总清册中,将此处“七丈六尺余’之“六尺余’三字,以墨迹污损,仅余“七丈’二字清晰。此等“勘误’,皆做旧痕,纵杜、海二人细查卷宗,亦难辨人为,只道是档案保存不善,或前次勘测记录粗疏所致。

杜延霖自负其能,急于求成,海瑞病中亦难事事亲躬。

彼等据此“疏漏’之数据规划桩基深度,必埋下倾覆之祸根!待夏汛洪峰至,桩基承力不足,堤毁人亡,则部堂之谋成矣!

小人深知此举万死难赎,然为报部堂恩德,更为保全家小性命,虽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唯盼部堂垂怜,看顾小人亲眷,则黄某虽死无憾。

临纸涕零,不知所云。

小人黄秉烛泣血再拜”

信成封好,即将以隐秘渠道送出。

做完这一切,他如抽空筋骨般瘫坐椅上,冷汗涔涔,如同刚从水中捞起。

剧烈的呕吐感翻涌上来,他强行压下,喉咙里一片腥甜。

然而,仅喘息片刻一一他猛地起身,抓起那份标注真实深度的图纸,如同握住刺向敌人的利刃,冲出文书房!

堤上,江风凛冽。

杜延霖正指挥着民夫,将一根粗壮的主桩对准沉排结构最关键的受力点。

“水曹!”黄秉烛快步上前,声音带着一种破釜沉舟、近乎嘶吼的决然,将图纸猛地展开在杜延霖面前:

“东岸沉排核心桩位最新复勘结果:平均深度七丈三尺,最深处达八丈一尺!桩基深度必须据此调整,打入岩层,方能稳如磐石!卑职已重新计算,此三处一”

他手指重重戳在图纸上几个关键位置,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仿佛要将图纸戳穿:“需再加深一丈二尺!否则,根基不稳,大堤危矣!”

杜延霖疲惫却锐利的目光扫过图纸上清晰无误、墨迹犹新的标记和深度数据,又深深地看了黄秉烛一眼。

眼前此人,在他上任工部的第一天便主动献图,杜延霖心中不乏戒备。

但黄秉烛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治水人才,河南大多招标出去河段的河工,都是依照其提供的图纸而敲定的施工计划。

此刻,他眼中那份近乎燃烧的急切与决绝,让杜延霖心头微动。

“好!”杜延霖没有丝毫犹豫,斩钉截铁,“就按你勘测的数据来!沈鲤!传令下去,调整桩位,主桩按黄书吏标定深度,务必打入岩层!告诉大伙儿,这是命门!命门之桩,当立磐石之上!”“得令!”沈鲤立刻转身,嘶声传令。

黄秉烛长长地、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又仿佛扛起了更重的山岳一一那是以妻儿性命为代价换来的、必须守护的磐石根基!

他不再多言,转身毅然走向最深的桩基位置,亲自拿起冰冷的皮尺和沉重的测锤,顶着飞溅的泥浆,嘶哑着声音,近乎疯狂地指挥着民夫:

“这里!再深打!入岩一尺算一尺!记准了!深度!深度就是命!!”

他的声音混合在震天动地的号子声中,带着一种殉道般的狂热与坚定,在黄河的咆哮中回荡。暮色四合,天地苍茫。

黄河的浊浪依旧滔天,如同亘古不变的巨兽,发出低沉的怒吼。

但没人看见,黄秉烛的眼角,大颗大颗滴下的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