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都市言情>美利坚肆意人生> 第169章 资本的邪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9章 资本的邪恶(2 / 2)

“以后的城市治安会越来越混乱,这才只是一个开始。”斯基林望着窗外,有感而发。

但他的语气中没有丝毫的感怀,只有一片冰冷的漠然,仿佛在陈述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实。别问斯基林为何如此笃定美国的流浪汉会越来越多,治安会愈发混乱。

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一切的制造者之一,恩斯特亦是如此。

或者说,整个美利坚的精英阶层,都在有意无意地批量制造着流浪汉,因为流浪汉群体,早已成为他们避税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美利坚的社会结构中,信用如同空气般重要。

没有信用,你就无法租到房子。没有租房地址,你就找不到工作,一辈子都只能在底层挣扎,永无翻身之日。

但鲜为人知的是,没信用就不能租房子,没房子就找不到工作这一规则,并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它完全是由资本家们一手推动的。

不少人对此感到困惑,美国明明存在严重的用工短缺问题,为何还要设置这样的障碍?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制造流浪汉。

从70年代末开始,随着老一辈精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财富的传承成为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难题。于是,慈善基金模式应运而生。

但问题是社会上并没有那么多需要帮扶的人,这让慈善基金的存在显得有些名不副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个州纷纷提高了有效的房产税。曾经房产税大多在1%以下,而如今却大幅度提升,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2%,逼近3%。

在美国,房子虽然是永久产权,但每年都必须缴纳房产税。

当一个人失业,无力承担这笔费用时,就意味着他的社会信用彻底崩塌,一个流浪汉就此诞生。而那些大家族成立的慈善基金,便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场。

它们宣称每年会拿出5%的资产,用于给流浪汉做慈善。

可千万别以为他们真的会倾囊相助,实际上他们所购买的物资,大多是沃尔玛、山姆等大型超市的过期食品或滞销商品。

表面上看,他们购置了大量物资,投入巨大。但实际上,每年真正用于慈善的费用连1%都不到,剩下的4%都兜兜转转进了自己的个人腰包。

更令人咋舌的是各地政府不仅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推波助澜。

因为流浪汉越多,他们能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多。

198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麦金尼-文托无家可归者援助法案》。这是美国联邦政府针对无家可归者的首个重要立法,其核心是为无家可归者收容所项目提供联邦资金。

也就是说一个地方的流浪汉数量越多,国家每年下拨的款项也就越多。

这是按照人头来算的,一千个流浪汉和一万个流浪汉能一样吗?

可以说,流浪汉已经成为了精英阶层精心推动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这场游戏中,富人通过慈善基金巧妙避税,商人通过处理滞销商品获利,官员则依靠拨款中饱私囊,而最终为此买单的,却是普通的纳税人。

1980年,美国的流浪汉统计人数不过11万人。可仅仅四十年的时间,这个数字就飙升到了350万人。每一百个人里面,就有1.7个是流浪汉,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正是资本的丑恶与贪婪。包括他恩斯特·加菲尔德,也正是这庞大利益链条中的一环。

“都是一些可爱的家伙,如果没有他们,我的财富从何而来?”恩斯特望着窗外那些蜷缩在街角的流浪汉,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斯基林听到这句话,先是愣了一下,随即也哈哈大笑起来。

美国的本质,就是一场残酷的收割游戏。

1%的人,凭借着资本和权力,收割着80%的中产阶级。

而剩下的19%的人,不过是他们随时可以舍弃的工具,在必要时,甚至会被推向深渊,成为维持这个畸形体系运转的牺牲品,就像现在这样。

车子继续前行,一路向机场驶去,他们要去接即将落地的彼得·蒂尔。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