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北美暑期档,好莱坞的光影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超级反转。
《泰坦尼克号》首周票房成绩单的公布,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所有期待者的心头,仅3387万美元的票房收入,与影片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形成了刺眼的反差。
全美主流媒体的嘲讽如潮水般涌来,仿佛早已等候多时。
《综艺》杂志作为好莱坞最具影响力的行业刊物之一,更是表现得尤为尖锐。
他们甚至推出了一期名为“瞭望泰坦尼克号”的专题专栏,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影片的冷嘲热讽。专栏中详细罗列了影片从筹备到拍摄过程中的超支细节,将其称为一场失控的金钱游戏,并毫不留情地断言“这部耗费巨资打造的电影,注定将成为北美票房历史上难以抹去的灾难印记。”
其他媒体也纷纷跟进,《洛杉矶时报》刊文称“卡梅隆的野心终究败给了市场的现实”。
《华盛顿邮报》则调侃道“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艘正在缓慢沉没的豪华邮轮,只是这次沉没的是投资方的钱包”。
一时间,《泰坦尼克号》成了好莱坞的笑柄,“卡梅隆的滑铁卢”“史上最烧钱的失败作”等标签被牢牢贴在了这部影片身上。
可仅仅一周多的时间,风向便发生了惊天逆转,那些曾对《泰坦尼克号》嗤之以鼻的媒体,此刻只觉得脸颊被现实狠狠抽打着,发出响亮的啪啪声。
这部起初被众人看衰的电影,在第二周上演了一场堪称史诗级的票房大逆转,最终以1.02亿美元的周票房成绩震撼了整个好莱坞。
这样的逆增幅度不仅打破了多项票房纪录,更让所有此前唱衰它的人惊得目瞪口呆,甚至比电影中泰坦尼克号巨轮撞上冰山的瞬间还要令人猝不及防。
如果说首周票房是寒冬里的凛冽寒风,那么第二周的票房便是春日里骤然爆发的暖阳,瞬间驱散了所有的阴霾。
尤其是各大因为《泰坦尼克号》首周票房不佳,减少画布的影院,此刻却不得不捏着鼻子紧急调整策略。
不仅之前减少的荧幕回来了,还抢到了不少其他影片分配到的排片。
媒体们的态度更是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那些此前还在笔锋上对《泰坦尼克号》大肆攻击的评论家们,此刻纷纷闭上了嘲讽的嘴巴,转而开始用最华丽的辞藻对影片赞不绝口。
《纽约时报》率先发声,其影评中盛赞道“《泰坦尼克号》无疑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作。詹姆斯·卡梅隆用他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导演技巧,为观众打造了一个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的泰坦尼克号世界”。“影片中,宏大壮观的船难场景与细腻动人的爱情故事完美交织,让每一位观众都仿佛身临其境,随着男女主角一同经历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爱恋”。
《好莱坞报道者》也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其文章中写道“这部电影堪称电影艺术的巅峰之作,从精心搭建的逼真场景到演员们令人拍案叫绝的出色表演,再到美轮美奂的特效制作,每一个细节都无可挑剔,它不仅重现了泰坦尼克号的辉煌与悲壮,更通过这段跨越阶层的爱情传奇,深刻地诠释了人性的美好与坚韧。”《华尔街时报》的转变更是堪称戏剧性,因为仅仅一周前,它才给这部影片贴上了垃圾的标签。“《泰坦尼克号》无疑是电影艺术殿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卡梅隆导演用他如椽巨笔,在银幕上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的画卷,这是一部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作品。”
在一片对影片和导演的赞誉声中,也不乏对始终坚定不移支持《泰坦尼克号》的恩斯特的吹捧。《名利场》杂志在其多篇报道中都数次提及他“我们在惊叹《泰坦尼克号》所创造的票房奇迹和艺术成就时,不要忘记当初是谁造就了这一场辉煌”。
“如果不是恩斯特,这部影片可能至今都没有办法和全球的影迷见面。是他在众人质疑的目光中,豪赌两亿多美元,力排众议支持影片的拍摄与发行,才让全球观众有幸观看了这部史诗作品”。“很多人都曾嘲讽恩斯特不懂电影,不懂艺术,但别忘了,他不光是米高梅的拥有者,不光是资本新贵,还是畅销书《饥饿游戏》的天才作者,他天生就是为艺术而生的。他对艺术的敏感度和对市场的洞察力,远超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评论家。”
看到这些报道,恩斯特冷哼了一声,随手将报纸扔在了桌子上“当初也不知道是谁,说我是艺术的坟墓。”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尽管早已深知这些媒体的尿性,向来是见风使舵,哪边风头正劲就往哪边倒,但这次前后态度的转变如此之快,衔接得如此无缝,也是让人大开眼界了。
甚至有不少小报都以这些大报这一周的前后反差表现作为主题,更有甚者还去采访人家的编辑,一时间乐子横飞。
看着桌子上梅耶尔拿来的大量报纸上的赞歌高唱,恩斯特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穿越了时空,上周那些对于《泰坦尼克号》的尖锐批判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只是自己的一场臆想。
不过,有一点媒体说得没错,《泰坦尼克号》的大爆,注定会让一些人坐立难安,而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