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喜欢福克斯,从童年时代起就深深迷恋着这家公司的作品,所以真心不希望看到福克斯再次走向破产的结局”。
恩斯特语气真诚,但此话一出,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
哈里森放在会议桌上的手指猛地收紧,指节攥的泛白,她身边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团队的成员们脸色更是如同被泼了墨一般,黑得发亮。
在好莱坞的历史长河上,就没有比福克斯更懂得破产两个字是怎么写的了,可以说演绎的淋漓尽致,堪称是美利坚破产专家。
基本上每隔个二十年左右,福克斯就会濒临破产一次,仿佛被下了某种诡异的诅咒。。
第一次危机是在1930年的时候,那个时候还不叫二十世纪福克斯,就是福克斯这个名字。那时候的老板威廉看到福克斯那几年玩的风生水起,又赚钱又拿奖的开始飘了,居然想要收购当时如日中天的米高梅,妄想成为好莱坞第一大影视巨头。
米高梅表示你想屁吃,都不带废话的,直接上诉状告福克斯反垄断。
官司都没打完呢,福克斯就开始霉运连连,先是老板出车祸差点去见华盛顿。
紧接着,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如同海啸般席卷而来,给本就风雨飘摇的福克斯致命一击。别说收购米高梅了,福克斯自身都成了资本觊觎的猎物,遭遇了恶意收购。
苦苦支撑数年后,1936年福克斯不仅宣告破产,老板威廉还因涉嫌贿赂法官被判入狱半年。威廉嗝屁之后,二十世纪影业收购了福克斯,也就有了现在这个熟悉的二十世纪福克斯闪亮登场。在新任掌门人达里尔扎努克的带领下,二十世纪福克斯迎来了新的曙光,发掘出了秀兰邓波、梦丽莲梦露等顶级巨星,再次崛起。
然后转折又来了,在扎大爷退休后,继任者连续亏损了好几部电影,于是决定上大制作。
于是获封影史血亏之最的《埃及艳后》横空出世了,原本两百万美元的预算,硬是折腾了五年干进去了4400万美元。
和《埃及艳后》相比,《泰坦尼克号》的超支算什么。
那可是五十年代的4400万美元呀,以当时美利坚的电影票价,每个美利坚公民都贡献一张电影票,这部电影才可能收回成本。
福克斯再次频临破产,只能破釜沉舟和银行强凑了一笔钱请回了退休的扎大爷。
回来后的扎大爷看着福克斯账面上的资金欲哭无泪,决定先投拍一部小成本电影积累资金再寻求发展。哪知道就是这部叫做《音乐之声》的小成本电影,却打破了北美票房记录。
可搞笑的是,扎大爷救活福克斯后功成身退,却让福克斯的高层觉得音乐剧是下一个火爆赛道。在音乐剧赛道折腾了近十年,赔了无数钱的福克斯在进入七十年代后又又又一次面临破产。要不是重映《音乐之声》,又侥幸发掘了星战,福克斯现在还回不到七大的行列呢。
也正因为这些跌宕起伏的经历,福克斯在好莱坞得了个梭哈大师的外号,这看似带着几分戏谑,实则饱含着同行们的嘲笑。
甚至在整个美利坚商界,福克斯都成了一个特殊的比喻。
每当有企业打算孤注一掷时,总会有人把福克斯抬出来鞭尸一遍“我们可不是福克斯,没有那样的好运气”。
这话听着像是羡慕,可仔细琢磨,分明是在说福克斯根本不懂经营,能有如今的地位,全靠运气罢了。这件事几乎成为了圈子里的禁忌,是对福克斯最大的侮辱。
“加菲尔德先生,我希望你说的意思只是字面的意思”哈里斯面如寒霜,眼神锐利的盯着恩斯特。“当然”恩斯特一脸诚恳“如果这句话让你多想了,那我收回”。
经过这么一个小插曲,恩斯特算是打乱了对方的节奏,哈里森显然已经失去了继续探究《泰坦尼克号》项目是否存在潜在价值的耐心。
“我们此次前来米高梅,是带着十足诚意来的。我们同意由米高梅补齐《泰坦尼克号》后续所需的全部资金,并且愿意拿出项目20%的股份,由米高梅主导这个项目。”
主导吗?恩斯特内心疑惑,是还在试探,还是福克斯开会的决定?
这个项目要是还在派拉蒙手中,死活不掏钱了,二十世纪福克斯必须咬牙梭哈一次。
可现在这个项目一部分的权益在米高梅的手里,而且又传出来自己对这个项目的执着和看好,恩斯特觉得福克斯根本没有梭哈的勇气。
不管如何,恩斯特现在都没有必要和对方商谈下去,强势在我。
“抱歉,米高梅没有和别人共享项目的习惯”。
恩斯特的意思很简单,要么你们退出,要么你们梭哈,掏钱搞定后面的一切。
“what?”哈里森以为自己听错了,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
在好莱坞,各大影视公司除非是开发那种能够保证稳赚不赔的续集,每次拉起一个项目都是希望参与者越多越好。
这叫分散风险,避免因为某一部电影搞得公司资金流陷入困境。
所以影视公司合资的项目,往往比独立制作的项目要多得多。
少的是各大巨头之间的合作,一般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