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重生2013:超级科技帝国> 第175章 全球材料学界炸开了锅(两章合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5章 全球材料学界炸开了锅(两章合一)(2 / 4)

金属材料的制造工艺极为复杂,涉及纳米级工程和精密处理,请问贵公司目前能否实现规模化量产?它的成本是否高昂到只能应用于极少数尖端领域?谢谢。”

这个记者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便静等答复。

陆安如是回答:“现阶段材料的生产确实极具挑战性,它需要超净环境、超高精度的精密控制,以及耗时的“晶界工程’的处理。”

“目前我们的产能肯定非常有限,成本也不便宜,肯定是超过了任何现有的金属材料。”

“任何革命性技术在诞生初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取得了核心突破,证明了“不可能三角’可以被打破,并掌握了实现它的全套科学原理与工艺路径。”

“接下来,我们的工作任务重心就是优化工艺流程,想办法提升产能效率和良品率,逐步降低成本。它的应用肯定是从最高端的领域开始,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有信心让它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就像固态晶格电池。”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陆安又一次搞了个大新闻出来,“纳米晶格自适应合金”、“五号金属”这两个新名词迅速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文章的标题和报道里。

接下来的几天,新闻都在报道这个事情。

一项基础材料的飞跃式突破,对于上层应用而言能够带动一系列领域的飞跃式发展。

陆安搞这个材料主要是为自己搞的机器人进行硬件的迭代升级,但五号金属搞出来后,能起飞的不仅仅是机器人这一个细分行业。

战斗机、核聚变反应堆、汽车与轨道交通、能源与基础设施等等诸多领域,都会因为新材料的应用而飞跃发展。

显然,不管是搞电池还是搞金属材料,还是搞定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与星流工具。

陆安都是搞底层技术突破,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人类文明整体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去搞更上层的应用,陆安就是再天才,时间也不够用。

而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距离“蒙特摩洛斯”小行星撞击危机愈发临近,光是靠陆安一人发力,肯定是来不及的。

把底层技术搞定,其它各行业的参与者自然而然就在各自行业推动快速发展,从而整体上带动国家乃至人类的科技水平飞跃。

陆安自己又掌握了底层关键技术,进而有着巨大的话语权。

没有我,你们都玩不转。

因为你们都离不开我,你们都得依赖我。

时下,全球材料学界都炸开了锅。

德蝈马普研究所的专家获悉后,惊叹的表示,东方重新定义了金属材料的规则;小本子的专家大言不惭的表示元界智控应该把这技术共享全球。

佬镁也急眼了,也紧急立项研讨论证,想抄作业。

元界智控这一次在金属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对国防军工又是一次质的飞跃。

现在搞军工的那些人,尤其是搞飞机发动机的都坐不住了。

用这个材料造的飞机发动机叶片,能从原来的500小时寿命时长飙升到1.5万小时。

足足30倍的提升率,简直想都不想。

家中别墅居所。

孟秋颜坐在沙发上,看着笔记本电脑说道:“你的邮箱账号又收到了一大票邮件,公司的咨询电话也是一个接一个,都在询问纳米晶格合金什么时候能量产,成本贵不贵?”

陆安的私人邮箱账号,能知道的人都不是一般人。

给他发邮件的都是国内的一些重大科研机构、国家级工程项目团队,比如航空工业集团、几大飞机制造局,大部分还都跟国防军工相关机构。

陆安背靠沙发而坐,想了想,慢条斯理道:“小规模量产肯定是可以的,大概在2018年左右吧。”现在也有一定的制造能力,但是量不大,而且不划算,陆安只打算给自己产出一些优先给仿生机器人使用,这个他是不计成本的。

就算到2018年能量产,像大型桥梁工程、高铁轨道交通这些场景肯定还是用不起的。

只能是歼-20战斗机、国产大型飞机还不算亏,相对大型桥梁来说用量不大。

时间来到12月份,元界智控新总部。

陆安来到公司研发中心,他的私人实验室已经搞定了,就在公司的研发中心里。

“五号金属的生产线的技术板块你来负责,元界制造那边,我已经跟何亮打过招呼了。”陆安向着他的私人实验室走去,同时对随行的姜宇时吩咐道,现在内部都把这一材料称之为五号金属。

“好的。”跟在他旁边的姜宇时应声道。

“去吧。”陆安摆了摆手,姜宇时便止步转身与之分开。

五号金属的生产制造是妥妥的超高端工艺,原材料提出就要对基础金属和碳源进行近乎原子级别的提纯工艺,确保无杂质干扰纳米结构,这工艺不亚于高端芯片晶圆提纯。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里,陆安带领姜宇时他们这个团队干的事情很多。

不光是搞定金属合金的研制,一些相关制造设备技术难题也顺带解决了。

目前已经掌握了全套科学原理与工艺路径。

就说原材料提纯这一块,元界制造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