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没有等学生们回答,林啸就直接给出答案:“答案是:非常明确,而且是历朝历代几乎公认的明君典范!”
“文景之治就是最好的继承和发展,汉景帝继续了这条路。”
“更重要的是,后世几乎每一个经历战乱后的开国或中兴之主,都视文景之治为楷模。”
“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几乎是所有贤明的帝王在王朝初期的核心国策。”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处处可见文景的影子。”
“宋朝初期也强调休养生息。甚至在今天,不折腾的管理哲学,某种程度上也能看到这种克制型勤政的智慧传承。”
“刘恒的勤政方式,因其低耗高效、顺应人性、利于长久发展,成为了被后世广泛学习、模仿和实践的优秀模板!他的后继者不仅在血缘上,更在治理精神上,可谓众多。”
教室里不少同学点头,刘肇已经露出了胜利者的笑容,这种类型的勤政,对于大多数经历了争论的同学来说,更容易接受其标杆意义。
“可彼得大帝的勤政,也是标杆啊!他也后继有人!”
宋泊伦还是不太死心。
“呵呵,不错!”
林啸点头,随后又开始介绍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的勤政,风格与刘恒截然相反。他身体力行的深入各个行业一线,甚至化妆进入西欧,亲自学习造船、冶炼、外科手术等西方技术。”
“他的目标是明确的:学习西方最先进的科技、制度、文化,以铁腕和雷霆手段,改造落后保守的沙皇俄国,使之成为一个强大的欧洲国家。”
“他建立了新都圣彼得堡作为西化之窗,改革政府机构,建立新式海军,兴办工场,兴办学校,强制贵族子弟学习西方礼仪……他的勤政,是极具破坏力和创造力的强行推进。”
林啸看向迟疑的同学们,目光重点落在了宋泊伦身上:“那么,他的勤政模式,是否成为后世可学、愿学的标杆?他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
“客观地说,彼得大帝的改革,强行将俄罗斯拽上了现代化的轨道,为后世两百年的俄罗斯帝国强盛打下了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后继者享受了他改革的红利,比如叶卡捷琳娜二世。”
“但是!”
林啸加重了语气:“他的勤政模式一一那种深入一线、事必躬亲、甚至充当船长亲自上阵打仗的的亲力亲为,那种强迫整个社会急速转向的休克疗法,是否有后世的皇帝或治理者愿意去效仿、能够去效仿?”“有!”
“很多!”
林啸也直接给出了答案:“尤其是现代社会,很多国王不耻下问,甚至来学习我们!”
“可是,在帝制仍旧辉煌的时代!”
林啸自然有转折:“它的学习门槛太高了!不仅需要统治者本人拥有近乎变态的工作精力和学习能力、强大的意志力,更需要特殊的历史机遇和一个承受巨大动荡社会代价的基础。”
“彼得大帝的改革,更像是一座孤绝的高峰,气势磅礴,成就斐然,但其攀爬的路径是极其陡峭和危险的。”
“后继者或许欣赏其成果,敬畏其魄力,但鲜少有直接效仿其具体工作方式和改革路径的。”“叶卡捷琳娜二世虽然延续了扩张和部分政策,但其治理风格更像是开明专制,远没有彼得那样深入骨髓的工人沙皇色彩。”
“后世改革者,更多是参考其学习西方的精神,而非他那种具体到修船、操炮的勤政模式本身。”“因此,作为后继有人意义上的标杆,彼得大帝的模式显得过于英雄主义色彩,难以复制传承,更像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但难有直接后继者模仿其具体形态的孤星。”
“他是强人政治的极致代表,其勤政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罕见的绝唱。”
周涛和一些男生的眼中流露出对这位战士沙皇的钦佩,但也不得不承认林啸分析的合理性。似乎也从未找到,皇帝再去乔装打扮的打工勤政,然后回国推动实践了。
当然,非洲皇帝在现代以来,又有很多了。
可帝制辉煌时代,皇帝真的很少有主动跑去学习的!
“是啊……恐怕历来,就只有我可以这样做了,其他人,怕是也不可能做到………”
林啸说到自己,还剖析得深刻,让彼得大帝也不得不点头,他之所以跑去国外学习,有本身的历史偶然和国内的环境。
“慢着……老师!彼得大帝,又怎么成为绝唱,成为标杆了,比起汉文帝刘恒,我怎么觉得,还是彼得大帝的这种勤政模式,更好,更优秀?”
虽然,林啸已经点评了彼得大帝,但班级上,还是有不少人,不清楚彼得大帝的具体情况,比如班长叶萱,听完林啸的说法后,就感觉彼得大帝似乎要比汉文帝刘恒,还厉害。
“对啊!彼得大帝……他都假扮工人了……而且……彼得大帝,他到底是谁?到底身上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其余同学也纷纷点头。
彼得大帝出名归出名,但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他的事迹。
“对啊!林啸言语间,对这个彼得大帝,这么推崇……他到底谁啊?”
朱元璋、李世民、赢政等其实也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