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
“大汉的教训……”
刘秀盯着天幕上的题目,不觉喃喃自语:“林先生此问,是要我们以史为鉴吗?”
他感觉这题目,像是林啸特地为他出的。
阴丽华轻声道:“陛下开创基业,正需借鉴前朝得失。”
刘秀点头,但眉头依然紧锁:“但要一时间说出整个西汉最宝贵的教训……这……这是朕一生都在追求的答案啊……”
刘秀盯着几个选项,除了文景之治,其他都像是教训。
大明奉天殿内。
朱元璋皱着眉头对朱标说:“林啸这题出的什么题目?感觉题目很大,有难度,无法入手。”朱标点头回应:“父皇,林先生这是要学生们了解西汉整个两百年历史来回答,的确有些难。儿臣也无法一时间找到答案。”
“哼,他又在卖弄了!”
朱元璋哼了一声:“不如看看三班那些娃娃怎么回答。标儿,你觉得呢?”
朱标沉思片刻:“儿臣以为,或许可以从西汉灭亡的原因反推……”
“反推什么,不就是王政君乱政导致的吗?我们大明已经深刻汲取这个教训了啊!”
“父皇,儿臣倒是感觉,没那么简单……”
朱标目光落在教室上:“看看林啸怎么说吧?”
教室之中,学生们经过了一番思考。
“老师……这题完全没有入手角度啊!给个思路啊!”
“对啊!老师,这题太难了吧!没有提醒,我们都不知道怎么选!”
不少学生面对这题,思考一阵后,也无法入手,不觉看向林啸。
林啸看着一片茫然的课堂并不意外。
他微微一笑,拿起激光笔,红点落在了光幕中央那最宝贵的经验教训八个字上。
“呵呵,我的历史课,当然不是轻松欢快的,老师还要保证大家都学到方法,干货。我知道,这道题目一出来,大家普遍感觉很大,很虚,对不对?”
他声音清朗,打破了沉默,也牵动着所有视线,学生们都点点头。
“感觉无从下手,觉得ABCDE好像都沾边,又好像都抓不住核心关键。”
“我理解这种困惑。为什么要出这样一道题?这一题,大家要怎么回答?”
他也没有为难学生,给出了解答思路:“其实解题方法很简单,这一题,我们要学会历史的辩证法,向教训学习,方能前行!”
“西汉,作为第一个在秦朝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沿用秦制骨架却开出新花的大一统王朝,它的成功之处数不胜数!高帝奠基,文景休养,武帝开拓,昭宣中兴……哪一个不是煌煌功业?光是优点,咱们讲十天十夜也讲不完!”
他话锋一转:“然而,历史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河,一个朝代无论多么辉煌,也终有其落幕之时;一个制度无论多么完善,也必将被新的时代所检验甚至淘汰。”
“历史周期律像一个隐约的钟摆,不断重复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轨迹。我们中国人何以能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数千年的连续文明,历经无数劫难却总能浴火重生?”
林啸高声道:“正是因为我们最擅长总结经验,尤其是汲取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些古训融入血脉。”
“所以,这道题不是让我们去否定西汉的伟大,而是要我们去发掘一一在它波澜壮阔的画卷中,那些最深切、最具有警示意义、最能让下一个崛起的新王朝看到就心头一凛、引以为戒,甚至特意要扭过头去避免重蹈覆辙的核心关键!”
“这不是缺点,这是智慧!是面向未来的钥匙!”
课堂里有人轻轻点头,王雪赶紧做笔记,感觉思路似乎开了道缝。
随后,林啸竖起第二根手指:“第二,那么,为什么觉得难?这道题确实有难度,它要求我们对整个西汉朝的核心矛盾有一个提纲挈领、高屋建瓴的把握。”
“但在过去的课中,我们从四个女人、几个太子的角度,几乎把西汉一朝贯穿了。”
林啸话语中,激光笔的红点在五个选项周围缓缓绕圈。
“这五个选项不是孤立的单词!它们是贯穿整个西汉史,在吕雉、刘据、王政君这些具体人物身上、在我们讲过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事件中,若隐若现、反复出现的线索和注脚!”
“我们不是没有学过,只是需要从更高远的角度,把这些点、这些线、这些面串联起来,思考它们对后世最具普遍警示意义的结晶是什么!”
王雪眼睛一亮,忍不住再次回想自己代表王政君说的自白,吕艺也是回想到了自己的吕后自白,赵星野更是想到了自己的小作文。
林啸走到学生中间,看着一双双渴望而迷惑的眼睛,耐心引导:“你们要活学活用,可以在之前和刚刚上过的课中,字里行间找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比如吕后、窦漪房、王政君她们的故事反映了什么?刘据的小作文,还有西汉太子们的遭遇又说明了什么?”
朱小章突然坐直了身体:“老师的意思是……把这些点串起来?”
林啸赞许地点头:“正是如此。西汉那么多皇帝,我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