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仕途,还有鸟。
因为天幕预知,汉武帝他们早就把他这个新兵蛋子提到朝堂上来,他立即感受到压力,躬身谨慎答道:“回陛下,微臣…以为董大夫所言,更为贴近大道根本。”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确为陛下治国一大创举,影响深远。然桑农令所言孝廉亦是当前显政。此二者,一为体,一为用,或可并行不悖?至于如何选择,圣心自有明断,非微臣可揣度。”
他把皮球巧妙地踢了回去,既倾向董仲舒的核心论,又不敢完全否定桑弘羊的论据,更不忘表达对皇帝决断权的绝对尊重。
刘彻眉头微蹙。
桑弘羊的孝治与当前推行的察举制挂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是意识形态的根基,长远战略。
两者似乎都有道理,但悬赏要求的是“汉以何治天下”的根本答案。
这也让他犯难。
他目光落在霍去病身上,忽然带上一丝促狭:“去病!此题关乎你自家性命!你身在前线,体察军心民情,依你之见,我大汉此刻,凭何治天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霍去病身上。
霍去病毫无惧色,他抱拳朗声道:“陛下!臣粗人,不懂那么多大道理!但臣知道一个理:没有兵甲之利,何以守土开疆?”
“没有万石粮秣,何以支撑铁骑远征?”
“没有明法纪、聚民力,何以将太祖、文景两代积蓄之粮草辎重,化为陛下北击匈奴之雷霆?”“此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我大汉积攒七十余载,等待的就是这一刻!”
“臣认为,能扫平边患、扬我国威、令万民归心心者,靠的就是兵强马壮,法令严明,调度有力!什么道理都要为我大汉的【D:兵强马壮】让路!”
“太平盛世自然可讲仁义孝道,然值此战火连天之际,治天下之力,当以强兵为最重!”
他这番毫无修饰、直指核心的军人逻辑,掷地有声,带着一股战场上磨砺出的决断和赤裸裸的现实主义。
卫青脸色微微一变,立刻出列,对桑弘羊、董仲舒抱拳致歉:“陛下,二位大人,去病年轻气盛,性情耿直,只知军旅征伐之事,于治国大道难免见识浅薄,言语粗疏!其志可嘉,其论偏激,不足为据。”“此等关系国本纲常之抉择,臣等武夫断不敢置喙,唯陛下圣心烛照,乾纲独断!”
卫青一番话,既维护了霍去病的忠心与热情,又严厉批评了其浅薄,更将最终决定权无比恭敬地重新交回汉武帝手中。
殿内一时安静下来。
三种观点激烈碰撞后归于沉寂,所有人的目光都灼灼地聚焦在御座上的刘彻身上。
桑弘羊的现实主张的答案、董仲舒的独尊儒术、霍去病那充满血腥铁锈味兵强马壮,以及司马迁的调和与推诿,都在刘彻心中反复权衡、激荡。
天幕上的倒计时在无声地流逝。
刘彻的目光依次扫过阶下重臣的面孔,最终落在霍去病那张年轻、热切的脸上,再凝视着天幕上“霍去病增阳寿二载”的金色文字,眼神深处掠过一丝复杂的光。
他缓缓闭上了眼睛,手指在御座的扶手上无意识地叩击着,片刻后,猛地睁开!
“治天下之道,因时制宜!”
刘彻的声音沉稳而极具穿透力:“黄老休养生息,是为积蓄;孝悌教化万民,是为固本;然若无中枢凝聚之意,万众一心之力,何以统合百工,铸就强兵?”
他锐利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看到了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董卿所言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确立纲常大道,其意不在罢黜本身,而在正本清源,凝天下之心!此乃聚沙成塔、铸就兵强马壮之魂的根本!”他顿了顿,似乎下定了最终的决心,斩钉截铁地指向天幕选项:“唯此独尊儒术,方能为大义之名,铸军心民气之基,令天下万民知为何而战,为何而强!故朕以为一”
刘彻的声音响彻宣室殿:“答案,当为【B:独尊儒术】!”
随着他手指方向,天幕上【B:独尊儒术】的选项骤然亮起金光!
【作答完毕,请静待林啸揭晓答案!】
提示随之出现,与此同时,七年级三班的暂停画面也重新向前。
“陛下圣明!”
董仲舒激动得老泪纵横,深深拜服下去。
桑弘羊眼神略显复杂,但很快归于平静,亦随之拜下。卫青松了口气,同样跪拜。霍去病虽然更倾向于自己那直白的答案,但也紧随其后跪拜谢恩,司马迁则暗暗记下这一幕。
“圣明不圣明,先看答案吧!”
刘彻微微颔首,目光投向天幕,其他人也赶紧盯着三班课堂。
七年级三班。
“老师……这题,让我想想!”
扮演汉武帝的刘耀阳同学站了起来,脸上已经没有了之前刘闯那种大大咧咧的自信。
他明显仔细听了林啸之前对汉初的分析,并吸取了刘闯脱离时代环境答错的教训。
他清了清嗓子,显得很认真:“老师,同学们。刚才刘闯当刘邦的选择很明确了,他那个时代,是黄老之术休养生息。”
“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