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上的确是够了,但是质量上有点不行。”
没等李渡发问,江天继续说: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的人技术不合格,主要是下一步要做的代码解构,需要用一些行业内比较新的技术。”
“我们的员工都是常年在企业当码农,根本没有机会去学习这些前沿知识,现在只有郑洪杰能够熟练的应用这些技术,就连我也是个二把刀。”
李渡明白江天的意思,普通企业对开发人员的要求就是机械的做一些重复的工作,他们完全能够胜任这些工作。
但是现在光达在郑洪杰这位技术大牛,以及江天这位不安分研发经理的带领下,追求技术革新的时候,就显得有些跟不上趟了。
对于这种技术上的问题,李渡也不太懂。
他作为老板只需要关注两件事。
第一,技术的可行性。投入资源的成功率有多少。
第二,技术能够对产品带来真正的价值,投入资源的收益有多少,不能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现在看来这两件都没有问题,接下来就只有提供资源了。
李渡思考了一会儿,对江天问道:“这种人才好招吗?”
江天摇了摇头。
“问题就是在这里,人才难得。”
“目前掌握这些技术的就两种人,第一、顶级互联网大厂的技术骨干。第二、国内顶尖高校的科班学生。”
接下来的困难,不用江天说,李渡也明白。